江苏常州:“两山”实践照亮“碳路”未来,老工业区创新模式向“绿”而兴

常州日报 08月20日 19:36

“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常州经开区交出绿色转型亮眼答卷:东城湾村采石坑复绿、稻浪翻涌,村民心稳田安;“垃圾立方”创新模式让万吨固废重生为绿能;丁堰街道烟囱不冒烟,老工业区向“绿”而兴;近零碳园区光储联动,铺就产业降碳新路径。一方水土绿意涌动,映照生态优先的生动实践。

从采石伤疤到稻浪绿海

近日,记者走进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东城湾村,看到龙潭湖畔稻浪翻涌。东城湾村党总支书记周宇清站在田埂上望向复绿的群山:“环境好了,人心就顺了。”

这个当年饱受粉尘之苦的村庄,如今以99.6%的超高签约率完成土地延包试点,459户村民的心将随着确权证书稳稳落地。

时间回溯至本世纪初,东城湾村及周边区域曾因采石兴盛一时。“机械化开采后,一座山55%到60%都被采空了,道路难行,污染严重。”曾经的村主任徐志刚回忆道。裸露的山体如同大地的伤疤,运石船在浑浊的河道中穿梭,生态代价沉重。

2007年,随着采石禁令落地,在专业工程队的技术支撑下,一场针对采石区域的生态修复攻坚战打响。陡峭岩壁被覆上防护网,混合草籽和营养物质的泥浆通过高压喷播技术覆盖山体。短短数年,曾经满目疮痍的采石区重披绿装,“野草杂树长得比人还高,现在看着就是养眼。”徐志刚感慨道。

然而,生态修复只是第一步。真正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关键之举,是2010年常州市启动的“万顷良田”工程。东城湾村被纳入其中,一场深刻的土地变革拉开序幕。

“过去一家一户的小块田,效益低,也制约了规模经营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周清宇说。通过集中流转,全村近2000亩零散耕地被整合成片,解放的劳动力可外出务工,收入渠道拓宽。“比自己种地划算,也省心。”多位村民表示。

去年起,龙潭湖农业产业核心示范园开工,毗邻东城湾村。村里流转的大部分土地,也成了核心示范园里的高标准良田区。建设期间,村民们十分关心核心示范园的情况,“我们的地到了这里,是不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董晓珍说。如今,一期建设收尾,周边居民散步打卡,享受着田园“绿肺”。

周宇清告诉记者,将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现代化经营。站在龙潭湖畔眺望,复绿的山峦是生态修复的见证,连片的稻田是土地流转的成果,蜿蜒的彩虹道描绘着宜居乡村的未来。周宇清介绍,村里小菜园计划已有眉目,将满足村民“田园情结”,同时规范了村庄环境。“基于生态现状,我们村也要跟上步伐,已经有一些村民自发开发美食点心,期待着游客到来。”

烟囱不冒烟,老工业区向“绿”而兴

在常州经开区丁堰街道,工业烟囱依然林立,却不再浓烟滚滚;厂房机器依旧轰鸣,却更加节能高效。这个承载着常州百年工业记忆的老城区,如今正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

作为常州重要的工业阵地,丁堰街道在“双碳”战略指引下,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工业体系重构。曾经的工业集聚区通过“腾笼换鸟”实现华丽转身,东方数字经济产业园由老旧工业园改造而来,容积率从0.64提升至1.92,亩均税收从3.5万元提升至50万元,实现了质的飞跃。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施双杰表示:“我们通过空间重构、产业重组、要素重置,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目前,辖区已有十余家企业建成光伏发电项目,绿色工厂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在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名单上,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江苏常宝钢管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区域工业绿色转型的标杆。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企业,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抢抓机遇,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不仅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更在今年实现了重大突破——其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通过德国莱茵TüV整机碳足迹认证,成为公司首个完成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的轨道交通整机产品。数据显示,该车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传统内燃机车降低65%以上,其中运营阶段更是接近零排放。“在产品研发上,我们搭建了新能源机车新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先期重点瞄准氢能源机车、纯电动机车,以及混合动力机车的技术方向不断发力,加速节能环保型新能源产品研发,已有多款核心产品问世。”安技环保部负责人冯涛介绍。

常州科兴新型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各种钣金产品和喷涂产品的设计开发、加工生产,主要产品包括轨道门板、风电齿轮箱、电墩管、逆变器电箱等,具备年产2万套的生产能力。近日,该企业以设备更新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绿色转型。企业引进RCO蓄热式催化燃烧治理设备,替代传统的活性炭处理工艺。技术参数显示,新系统对苯类、酯类等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超过90%,每年可削减VOCs排放0.32吨。更难得的是,通过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运行能耗大幅降低,较改造前预计每年可节约运营成本38万元。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次改造不仅解决了环保达标问题,更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丁堰街道将继续深化“绿色+智能”融合发展战略,继续优化产业布局,支持企业开展绿色技改,同时培育更多环保型中小企业,让绿色实践形成示范效应,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垃圾立方”的“无废”之旅

8月14日,在常州经开区荣之峰固废处置有限公司的仓储车间内,传送带轰鸣着将混杂的工业垃圾送上分拣线。工人灵巧的双手与机器的精准筛选配合无间,木材、纸板、废旧包装袋等被快速归类。最终,这些废弃物被强大的压缩机“驯服”,压制成一个个重约1吨、棱角分明的“垃圾立方”。叉车来回穿梭,将灰色立方体稳稳装上重卡。车间一角,约2000吨待处理固废堆积如山,将在规定时间内有序清运。

一辆满载30吨“垃圾立方”的货车驶离厂区,目的地是近300公里外的淮安涟水。在那里,光大生物能源(涟水)有限公司正等待着这批特殊“燃料”——它们将在生物质锅炉中浴火重生,一部分化作清洁电力,一部分为当地酒厂提供生产蒸汽。

在荣之峰数字化监控大屏上,货车的轨迹被实时追踪。当晚,车辆抵达涟水,称重数据与原出厂重量一致的信息传回,标志着这批工业固废完成了一次规范、可溯源的“重生”之旅。

这幅寻常图景背后,是常州经开区乃至全国工业区的共同挑战:数量庞大的工业固体废物如何实现规范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相较于危险废物的严格管控,工厂产生的边角料、废包装、废木料等一般固废,曾长期处于管理的“灰色地带”。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经开区分局固废负责人陈唯坦言,过去普遍存在“三不清”难题:产废底数不清、固废总量与种类不清、转移去向不清。“尤其固废产生量小的企业,”陈唯强调,“自行处理能力不足,方式粗放,甚至与生活垃圾混堆,形成复杂的监管盲区。”

为破解困局,常州经开区探索出“1+N”治理模式——建立一个强有力、可监管的核心枢纽,串联起分散的产废点和多元化的处置终端。

模式协同效应正在释放:荣之峰已累计服务企业超1000家,去年处置量突破1万吨,今年已达约8000吨。更重要的是,它为数量庞大、固废量小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便捷、合规的固废出口,显著降低了区域环境风险。

“下一步将深化‘1+N’体系,加强镇街联动,让每一吨工业固废都‘有家可归’。”陈唯坚定地说。在规范处置的链条上,“垃圾立方”的每一次新生,都成为“经开样板”向更广阔天地推广的绿色基石。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