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首民谣见证昆山腾飞

08月20日 14:09

在锦溪镇周家浜村南庄自然村,青砖黛瓦间飘荡着绵延半个多世纪的民谣韵律。88岁的孙金生,这位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用600余首沾满泥土芬芳的民歌唱词,将水乡巨变谱成动人乐章。近日,他再度执笔创作《穷昆山变富昆山》,以十段对比鲜明的民谣,见证昆山从“血吸虫病肆虐”到“世界点赞”的跨越式发展。


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孙金生,曾在战乱年代饱尝饥苦与动荡,亲眼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迁。25岁时,他参加村里的文化扫盲班,第一次写下自己的名字。从此,这个自小热爱文艺的庄稼汉,白天挥锄耕作,夜晚就着煤油灯练字学习,还结合劳动生产创作了一批反映农业生产的短句,内容涉及科学施肥、合理选种、适时耕地等,朗朗上口。当时身为南庄村村支书的他,还独创“民谣传技法”,农作间隙给村民朗读、传唱这些民谣。带着水乡韵律的农技口诀,让抽象知识化作田间歌谣,深受大家喜爱。此后,他便萌生出用民谣歌颂百姓幸福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想法。


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孙金生的笔尖始终追随着时代脉动,先后创作《唱唱锦溪变了样》《摇船歌》《青纱帐》等民歌。这些作品或赞美农村生活,或宣传党的政策,或弘扬优良传统美德,不少成为镇上民俗表演队伍的“主打歌”,其中10首还被收录进《锦溪镇民歌民谣》,成为锦溪古镇船娘必唱曲目。2015年,他自费出版作品集《歌颂党的好领导》;2016年,第二本作品集《民谣里行走的人生》问世。


在新作《穷昆山变富昆山》中,孙金生以时空对照勾勒发展轨迹:昔日“田多劳少穷昆山,大雨一下就水灾”的困顿,化作今日“高铁地铁双枢纽,四面财源如潮涌”的通达;曾经“姑娘远嫁避昆山,光棍成群难成家”的窘迫,变成“洋房林立车如龙,百姓笑颜映春光”的富足。末段“提早实现中国梦”的激昂旋律,更引发读者共鸣。


虽年近九旬,孙金生至今仍保持“新闻日日看,广播时时听”的习惯,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只要脑筋还灵光,我就要把大道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编进文艺作品,把新时代的好日子唱给后人听。”他说。


从扫盲班学员到民谣创作者,孙金生用最本真的乡土语言,写下一位基层党员对时代的深情礼赞,奏响江南水乡新时代的最强音。这些带着露珠的唱词,既是昆山发展的鲜活注脚,更是激励后来者接续奋斗的精神火种。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李艳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