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陶一球:中共特别党员

08月19日 14:27

陶一球(1905年—1973年),原名陶杏泉,昆山陆家镇夏桥村人,出生于一户富有的地主家庭。他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和民族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陶一球积极向党靠拢,在党的领导下创建了昆山第一支抗日武装,并光荣地成为中共特别党员。他传奇的一生,在昆山革命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陶一球爱好打猎,枪法极准,时人谓之“陶一枪”。他还喜爱打篮球,投篮很准,又被人称为“陶一球”,后来以“一球”为名。陶一球在家乡有一定声望,1931年被国民党昆山县政府任命为夏驾桥镇(今陆家镇)镇长。1937年底,上海、昆山相继沦陷,陶一球携家眷向宜兴避难,途中巧遇亲戚胡昌治。此时的胡昌治正奉命去四川担任中共万县县委委员。在去四川的路上,陶一球受胡昌治影响,接受了党的抗日主张,认为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实现抗日救国。翌年,陶一球母亲因病客死四川,于是他扶柩返回昆山故里。后来,陶一球在上海结识了华东人民武装抗日会负责人吴文信和中共党员何克希,在他们的帮助下,着手筹建昆山抗日武装。这时,国民党重建昆山县政府,陶一球被委任为蓬阆区(今开发区蓬朗地区)区长。


1939年上半年,新四军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番号东进。7月,已担任“江抗”副总指挥的何克希率人抵达昆山。“江抗”沿途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纲领,打击日伪势力,极大振奋了人民的抗日情绪。8月初,陶一球在“江抗”的支持和帮助下,组织起一支抗日武装,群众称之为“陶一球部队”,这是昆山在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9月,陶一球又联络菉葭区(今花桥经济开发区内),成立了昆山县联合抗日大队,简称“联抗”,陶一球任大队长。他卖田养兵,多次变卖田产,帮助部队解决给养和购置武器等问题。陶一球还严于律己,狠抓部队军纪。一次,他的外甥伙同他人偷了“联抗”一挺机枪卖掉,陶一球获悉后大义灭亲,将外甥就地处决。1940年5月,“联抗”已成为有100多人的抗日劲旅。此时,谭震林任苏南东路军政委员会书记和“江抗”东路指挥部司令兼政委,决定将“联抗”和青浦、嘉定、常熟唐市的抗日武装整编为“江抗”第三支队,由陶一球任支队长。


1940年8月,在中共昆嘉县委书记刘开基的介绍下,经谭震林批准,陶一球成为中共特别党员。此时,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出现了新的局面,抗日民主政权纷纷建立起来,东路特委任命陶一球为昆山县行政委员会主任委员,行使县长职权。1941年1月,“江抗”政治部任命陶一球为昆山县县长。3月,他又担任了江南行政委员会委员。这一时期,陶一球积极贯彻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方针,动员群众抗日,加强地方武装,筹措抗日经费,维持地方治安,为抗日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1941年皖南事变后,日伪在苏南展开大规模的“清乡”活动,苏南抗日斗争进入了困难时期,形势日益严峻。陶一球于4月被迫离开昆山撤到上海,后经党组织安排按计划前往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秋,他在上海准备渡江时,突遭日本宪兵队逮捕。陶一球在狱中受到种种酷刑,坚不吐实,保护了组织和同志们的安全。1943年9月,经多方营救,陶一球终于获释。


出狱后,由于各种原因,陶一球与党组织一时失去了联系,后几经周折,才与中共中央社会部上海办事处秘密建立工作关系。抗战胜利后,经中共上海办事处领导同意,1945年8月,陶一球担任国民党昆山县蓬阆区区长,后又兼任国民党区分部书记。他以此身份为掩护,为上海办事处搜集和提供情报。1949年春,他不顾个人安危,掩护被国民党通缉的上海地下党员俞守中。不久,又根据地下党的指示,积极策应解放昆山的工作。


陶一球对党忠诚,一直追求重新入党,直至1973年病逝。1986年5月,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组织部恢复其党籍,党龄从1940年7月算起。为纪念陶一球传奇的一生,昆山陆家镇建造了陶一球纪念馆和杏泉园,让后人永远缅怀这位在抗战中立下不朽功勋的中共特别党员。


来源 | 昆山档案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