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载新蕊绽放 童声传承600年昆曲雅韵

08月19日 22:10


8月19日晚

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举行

昆山市巴城镇石牌中心小学

“小梅花”昆曲艺术团

荣获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青春版《牡丹亭》,确实年轻人爱看。舞台、服装、人物,都非常美。”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与昆曲传承人、江苏省演艺集团柯军等代表委员共话文化传承发展大计。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在昆曲发源地昆山激起阵阵回响。在昆山巴城镇石牌中心小学,一支20余人的“小梅花”昆曲艺术团正以稚嫩童声回应着这份期许。这支扎根乡镇小学25年的“小梅花”,在基层土壤中默默耕耘,终于以最蓬勃的姿态,绽放在新时代的文化枝头。他们用婉转的水磨腔,书写着600年昆曲传承与新时代好少年双向奔赴的动人篇章。



苦寒砺得梅花香



石牌中心小学“习美楼”的练功房里,11岁的解苏倩正对着镜子反复打磨高难度空翻动作。这位从一年级就加入“小梅花”的女孩,初练下叉时也曾疼得掉泪。但娇小的身躯里蕴藏着惊人的韧劲:为雕琢《游园》中的兰花指,驾驭两米水袖,她每天拎着水桶上下楼锻炼臂力,500余次接抛练习,磨破了水袖服。“一踏上舞台,什么都忘了!”谈及昆曲,小女孩亮晶晶的眼神里总闪烁着纯粹的热爱与专注。


▲解苏倩


艺术团以“凌寒盛放”的梅花命名。孩子们都懂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踢腿、下腰、飞腿……为了能站上舞台,每一个动作都浸透着千百次的重复。


新昆山人张梓轩为了完成字字珠玑的精彩念白,每天含着石子练习吐字;六年级的孙珑瑄为了反串好《绣襦记・莲花》中的穷生角色,午休跑到空教室加练唱腔和台步;11岁的徐可凡为练就单腿站立三分钟的绝活,连写作业时都保持着金鸡独立的姿势……正如专家评委所言:“昆曲传承的魂,就在这些少年的身上”。


▲孙珑瑄(左)


▲徐可凡


争做台上的“名角”,也争做学习上的“尖子”,孩子们将这份执着也延伸至学业。解苏倩在同学中是勤奋好学的榜样,孙珑瑄连任六年班长、大队骨干。“学昆曲让我更自信勇敢,也学会了自律和坚持。”孙珑瑄的这番话,道出了“小梅花”90%都是“三好学生”的秘诀。“‘小梅花’就是校园里引领大家的一面旗帜。”班主任姚莉自豪地说道。


这份在昆曲中淬炼出的坚韧与自信,也让“小梅花”们带着“百戏之师”的基因,飞向大江南北、走上世界舞台:六度出演“恭王府非遗演出季”,在国家级非遗品牌活动中绽放异彩;亮相香港苏港澳学生文艺展演,用灵动的水袖传递友情;远赴新加坡、日本等地,用水磨新声搭建文化桥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句穿越时空的昆曲唱词,正在“小梅花”们身上真真切切地绽放着。



昆曲沃土发新枝



“以前发现有好苗子要三番五次劝家长,现在家长都抢着让孩子进‘小梅花’。”石牌中心小学校长毛杏英说起这个变化时,感慨万分。


▲小昆班学员在排演现场


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石牌中心小学“小梅花”昆曲艺术团成立。谁能想到,一个乡镇小学的课后社团,25年后竟成为昆曲传承的重要阵地?


▲石牌中心小学


在简陋的教室里,第一代“小梅花”用汗水浇灌梦想,到如今已培养出22朵“金花”、40多名戏曲人才,常年保持近90人的梯队规模,数字背后是昆山将昆曲融入城市血脉的坚持——从“百戏盛典”到戏曲博物馆,从专业演出到校园课程,昆曲在昆山无处不在。


解苏倩就经常指着街头雕塑给妈妈张丽丽讲解:“这是杜丽娘,那是柳梦梅!”最初心疼女儿辛苦,张丽丽曾劝过解苏倩放弃昆曲,但最终被孩子的热爱与坚持打动,更被昆山浓厚的戏曲氛围感染。“她说,妈妈我想把昆曲一直唱下去。”张丽丽说着,眼眶微红,“虽然这条路不易,但看到昆山给孩子们创造了这么多平台和机会,我相信她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忱,正在昆山这片沃土上不断回响。如今的昆山,22个“小昆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5000余名昆曲学员在这里接受艺术熏陶。155朵“小梅花”在全国舞台上绽放光彩,百余名学员踏入专业院校深造,更有近20人成长为国家级优秀昆曲演员。昆山“小梅花”的根基,催生着昆曲传承的“百花齐放”。



三代薪火照前路



对昆曲的热爱与技艺的传承,跨越时空,在不同代际的“小梅花”间薪火相传。


“我们那时条件艰苦,训练场是大理石地砖,只铺一层薄薄的红地毯,没有把杆,也没有空调。”2003级“小梅花”成员周杰回忆道。如今,他已回到母校任教,将自己在剧团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给新一代学员。周杰与众多毕业的“小梅花”校友们参与创排了昆曲课本剧《后羿射日》,为古老的昆曲艺术注入新活力。


▲小昆班专职老师周杰(中)在指导学员进行训练


这份传承正以更年轻的姿态蓬勃延续。湖北姑娘方小萌的昆曲之路也始于石牌中心小学“小梅花”。从这里出发,她以委培生身份考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现已成为昆山当代昆剧院的青年演员。“在昆山,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昆曲的氛围!”初到昆山时,街头海报上手执折扇的昆曲人物形象令她一见倾心。童年时在“小梅花”打下扎实功底,是她在专业道路上脱颖而出的关键。“有机会,我想回到小昆班分享我的故事,给学弟学妹加油鼓劲。”方小萌的心愿,正是“小梅花”反哺沃土的生动写照。


▲方小萌(粉衣服)回母校巴城镇石牌中心小学指导学弟学妹们托天式


“从我们‘小梅花’走出去的校友,台前幕后能搭起一台戏。”毛杏英校长自豪地说。25年春风化雨,这方昆曲沃土已培育出满园桃李——11岁的解苏倩正为报考上戏而勤学苦练;17岁的方小萌已在专业院团崭露头角;30岁的周杰选择“反哺”母校,悉心浇灌新一代“昆曲新苗”......这份传承的力量,也让昆曲非遗传承人王芳动容不已,她欣慰地说:“我坚信600年的艺术瑰宝一定能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25载春秋流转,昔日新蕾已成林。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点赞青春版《牡丹亭》时,“小梅花”们正以晨功夜课回应时代召唤。这群肩负着文化传承使命的少年,用稚嫩的嗓音唱响的,不仅是水磨调的婉转,更是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守望与传承。



策划 | 陈佩华 韩斌 史赛

融媒体记者 | 张欢 杨新月 阮欣悦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制图 | 范丹薇

校对 | 葛自强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