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海绵城市体验中心试运营,市民可预约参观
菖蒲挺立、美人蕉舒展,透水路面不见丝毫积水……一走进昆山海绵示范基地,昆山杜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30名学生便直观地感受到这里的“绿色发展理念”。这片曾是低效土地的区域,如今通过30余项海绵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了向“生态公园”的华丽转身。
近日,昆山杜克大学组织学生到海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参观了新建成的昆山市海绵城市体验中心,实地了解昆山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生物滞留池、植草沟、雨水湿地等设施,不仅消纳了场地自身雨水径流,更以生态处理富余能力净化周边水环境,显著改善了周边水质与居民生活环境。”学生们为基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及海绵技术应用竖起大拇指。

昆山海绵示范基地是江苏省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在生态海绵城市领域的双边合作项目,旨在引进、孵化、应用国际海绵城市领域最前沿的治水理念、科研成果和技术产品,共同探索城镇化和气候变化中的水问题应对之道。昆山市海绵城市建设指导中心副主任席佳丽介绍,基地通过系统规划,精心打造了循环湿地区、生态海绵道路示范区、海绵技术研发交流区、废弃物回收利用区、蓝绿走廊河岸生态梯度带、生态景观风貌区、农业景观区等七大功能区,集海绵技术示范展示、公共滨水公园、公共环境教育基地、创新型海绵技术探索功能于一体。
在低碳活动空间打造中,基地创新采用废弃混凝土块、钢渣等再生材料铺设透水地面,回收的旧木料被巧妙改造成休闲设施。循环湿地区构建起自然流动的水循环系统,让水流在生态沟渠中自然流动,与岸边水生植被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湿地作为可滞蓄雨水的调蓄空间,增强了地块防洪功能,同时利用水面营造出荷叶田田、碧波荡漾的生态景观。各空间有机融合,形成“渗、滞、蓄、净、用、排”一体化的海绵城市系统,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基地建设处处彰显生态智慧,河道修复采用柔性驳岸以增加生物多样性,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实现浇灌、冲洗等循环利用,弹性景观设计让湿地随水位变化自然调节功能。“这些改造并非高不可攀,而是通过旧物利用、低成本设计,让生态理念落地生根。”席佳丽说,如今这片曾经的“城市洼地”已成为展示海绵城市建设的活教材,吸引各地考察团前来学习,为城市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昆山方案”。
近年来,昆山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全域系统推进,打造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319个国家示范库项目全面完工,连续三年获评国家示范A档;创新“水城共治”模式,重点实施轨交11号线沿线16个圩区改造,新建雨水管网41公里、排涝泵站26座,年雨水利用量达69万吨,城市防洪标准达50-100年一遇;26个项目获省级优秀,5个项目入选全国典范;产学研深度融合,获海绵城市相关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近三年海绵产品产值超3亿元;通过“海绵城市进校园”、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加强公众参与,市民满意度超过95%,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昆山经验”。
据悉,昆山市海绵城市体验中心目前已经试运营,市民可以预约参观。展馆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划分三大主题篇章、四大功能空间,系统展现昆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历程、系统做法和代表成果,是了解昆山海绵城市建设的一站式科普窗口。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管胡雯
供图 | 徐鹤千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1051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