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古镇麦伦书院:成为全球旅人的精神栖息地

08月16日 16:07

午后阳光斜照厅堂,老式唱片机响起低柔旋律,年轻旅人倚着沙发翻阅旧籍……由沈体兰故居精心改造而成的麦伦书院,早已成为周庄古镇一个特别的打卡点。这里既承袭百年宅邸的灵韵,又流淌现代美学的诗意,让历史建筑与现代文旅深度交融。麦伦书院自营业以来,在这里接连举办多种文化活动,书院接待国际访客占比超40%。

  


青石板下,沉睡着书院的根脉。百余年前,这里名为“贞固堂”。青年沈体兰以“贞固足以干事”为座右铭,从这里出发负笈英国牛津大学。归国后,他担任上海麦伦中学校长,为国家培育大批优秀人才,任职期间还多次带领师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麦伦中学成为中共沪东区委的重要战斗力量,被誉为“民主教育的基地,学生运动的堡垒”。这座宅邸,正是他幼年的栖身之所。

  

“取名‘麦伦’,是希望延续沈先生的精神风骨。”书院主理人林泉仍清晰记得,最初被这座晚清老宅吸引,正是因为了解到这位爱国教育家的生平,内心深受触动。“这位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教育家,一生心有大我,无愧于‘贞固’二字。我想将这份情怀传承下去。”林泉发自内心地感叹。

  


身为设计师的林泉,决定发挥专长,以美为载体,将沈体兰的生平印记与精神风骨融入空间肌理,让百年文脉与现代审美共舞。“建筑如植物,无人照料便会衰败,恰当的使用恰是最好的保护。”她坦言,设计中始终将美学视为“第一生产力”,这种美并非浮于表面的装饰,而是深挖沈体兰文化精神后,赋予历史建筑人文温度、空间美学与实用价值。

 


翠竹摇曳的庭院内,兰花暗吐幽香,静立的菖蒲延续着文人雅趣。“梅兰竹菊”的气韵在院落间流转,悄然构建出“居有竹”的文人生活场域。如今,书院基本保留沈先生旧时陈设,现代生活方式却已悄然渗入:百年木构梁柱安然矗立,中央空调管线隐于其间;木棂窗漏下斑驳光影,海派沙发与星级床垫妥帖承托着今人的身体……一位研究“文化保护建筑活化”的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在此小住五日后感慨:“老宅的新生,是让身体向前走时,灵魂仍有归处。”这份创新背后,是林泉对“在地文化”与“功能空间”融合共生的深刻思考:“在这里,过去未被供奉于高阁,而是化作可阅读、可感知、可安顿身心的当下,现代人需以现代方式体悟传统。”


一半是千年古镇的韵味,一半是海派风格的格调,成就了麦伦书院的独特魅力。在新旧交织中,百年老宅不再仅是景点,更成为融合历史人文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美学空间”。故居重获生机的同时,麦伦书院也为古镇更新提供了鲜活注脚。如今,这里已成为高学历年轻群体的精神栖息地,全球年轻旅人在此以阅读相遇,抵达心中的“诗与远方”。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活化是最好的传承。多年来,周庄遵循“修旧如旧”标准,活化保护历史建筑,以本土文化为核心,坚持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并重,让老建筑承载新功能、新产业激活旧空间,营造出“建筑可阅读,厅堂可叙事,展品可品赏”的氛围,使代表江南水乡年代印记的历史建筑重焕生机。


责任编审 | 李传玉 姚荔青

融媒体记者 | 杨琼 李艳萍

供图 | 陆佳程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0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