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为犁,深耕文明沃土

08月14日 14:44

“乡音土语”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身边故事”架起理与情的桥梁,“百姓舞台”绽放知与行的光彩——如今,在昆山,这样“冒热气”的文明实践宣讲场景已成常态。

  

近年来,昆山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创新文明实践宣讲形式,用“乡音”传递“党音”,“小故事”讲清“大道理”,“小舞台”演绎“大情怀”,绘就了一幅“理论接地气、文明润人心”的生动图景。

 


 乡音传情,宣讲更有亲和力


  

“父母辛苦一辈子,晚辈赡养是本分,家有老人是个宝,子孝妻贤苦也甜……”在锦溪故事馆,随着醒木的最后一拍响起,沉浸在故事中的乡亲们对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深的感悟,随之而来的则是他们的阵阵掌声与喝彩声。

  

表演者王丽娟是“理汇锦溪”宣讲团成员,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所演绎的这段宣卷新篇《涌泉跃鲤映锦溪》,深情讲述锦溪“孝老爱亲”典型人物事迹,让群众在熟悉的宣卷声中潜移默化学习新思想。

  


如今,这样扎根乡土的文明宣讲,早已融入日常。昆北民歌走进田间地头,用质朴的歌声唱出劳动人民的奋斗故事,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特色形式;“吃讲茶”延续江南传统议事文化,以茶为媒,聚民智、解民忧,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倾听民意、凝聚共识。

  

“以前觉得政策离我们很远,现在听乡亲们用土话一讲,全明白了。”周庄镇祁浜村的村民李阿姨笑着说。为了推动文明实践宣讲真正走进群众心坎里,昆山将一场场“理论盛宴”与乡土艺术深度融合,让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优秀传统文化等一点一滴浸润到老百姓的心田里。

  

多样载体,宣讲更有感染力


  

近日,“理响周市”理论宣讲“轻骑兵”们来到市北村蔡泾自然村,针对农村群众最关心的公共服务、乡村建设等话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快闪式”宣讲。宣讲员用当地方言,结合村庄实际变化,把政策讲得生动具体。

  

群众在哪里,宣讲舞台就搬到哪里。昆山坚持以群众为中心,积极探索创新宣讲方式,丰富拓展宣讲载体平台,将文明实践宣讲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不仅有充满创意的“快闪”活动突破传统宣讲的时空限制,在乡村、公园实现“见缝插针”式的即时传播,还有精心编排的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和情节演绎,让红色故事变得可感可触。生动活泼的“脱口秀”,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递深刻道理。精心制作的H5微课则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通过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的方式打造随时可学的“掌上课堂”。

  

这些新颖多样的宣讲形式,文明实践宣讲突破“我说你听”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共同参与”的互动体验,既保留了宣讲的思想性,又增强了传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群众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真正实现了理论宣讲从“入耳”到“入心”的转变。

  

群英荟萃,宣讲更有生命力


  

宣讲要‘脚踏实地’,立足巴城这块土地,讲好‘花街’的故事、昆山的故事。”不久前,巴城镇举办“老街新‘声’相约‘北上’”宣讲沙龙活动,苏州市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名师李金海的一番话,让在场的宣讲员们深受启发。这场活动正是昆山壮大宣讲员队伍、激发宣讲生命力的生动写照。

  

开展好基层文明实践宣讲,培养一批优秀的宣讲员至关重要。一直以来,昆山高度注重从各行各业吸纳优秀人才加入宣讲队伍,构建起一支多元化的“百姓名嘴”队伍。“开心学习”“巴溪乡音”“银龄之声”“巾帼童声”等特色宣讲队,广泛吸纳身边典型、能工巧匠、返乡大学生等基层骨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创新开展“乡‘理’乡亲”“百匠百课”“晚安故事会”等品牌活动,将理论政策、文明礼仪、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理论“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积极探索文明实践宣讲新路径的同时,昆山还持续深化“鹿城飞燕”理论宣讲品牌建设,创新打造“案例十讲”“青燕展翅”等特色活动;联合嘉昆太地区开展“理响嘉昆太 逐梦长三角”宣讲交流,推出《鹿鸣万家·我来讲》融媒体栏目,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宣讲矩阵。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文明实践宣讲活动2600余场,覆盖群众9万余人次,营造了凝聚民心、温暖人心、共筑同心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审 | 李传玉 姚荔青

融媒体记者 | 杨新月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