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镇:用“绣花功夫”擦亮水乡底色

08月11日 16:40

“环境整洁了,还添了绿化点缀,看着真舒服。”说起家门口的变化,家住周庄镇南湖街51号的居民陈美玉喜上眉梢。在她眼中,小巷风貌日渐焕新,让居民们真切感受到“老巷新街”的韵味,环境美了,民心也暖了。



自今年3月起,周庄镇以“三清一提升”(清垃圾、清淤泥、清隐患,提升景区社区一体化治理水平)为抓手,启动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全镇党员干部带头攻坚、率先垂范,带领群众打响这场“焕新行动”,让这座在江南烟雨中流淌千年的古镇,徐徐展开新时代的“水乡蝶变”画卷。


多维协同治理



织密全域联动“立体网”


周庄古镇景区人员密集、巷弄错落、古建桥梁众多,秩序维护与环境治理尤需精细。镇党委政府深谙其道,创新构建“5+N”协同治理体系,以景区5个网格为基础,联动环卫、建设管理办公室(古保)、综合行政执法和安监办(旅监)、旅游公司、供电、村社及第三方物业等多部门,运用“问题点位清单+景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对背街小巷、居民院落、公园河道等卫生死角开展“地毯式”排查清理,精准建立问题清单、制定整治方案。



在具体实施中,周庄镇还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难点堵点”推行镇领导“会商会办+现场办公”双机制,确保清理彻底、处置规范、群众满意。值得一提的是,周庄镇在整治中创造性采用“跨域联防”模式,与景区毗邻的吴江汾湖三好村建立联动机制,破解交界区域治理难题,实现“水脉相连,治理同频”的协同效应,让河道重新泛起清波,让党旗在跨域治理一线高高飘扬。


全民共建共享



凝聚水乡共治“同心圆”


“这次整治把我家30年没清的天井收拾得亮堂堂,看着就舒心。”居住在鱼池岸14号的居民金利华感慨不已。他说,接下来会加强管理,保持整洁。从“要你清”的被动接受到“我要清”的主动参与,这一转变源于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唠家常”的实效。


▲鱼池岸14号整改前后


整治前,村社、古保办等组成“红色宣讲队”,挨家挨户走访商户居民,累计召开23场“圆桌会议”,用家常话讲政策、听意见,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生动局面。整治中,周庄镇创新推行“入户宣传+线上动员+服务引导”三维工作法,以党员干部为纽带激活全民共治活力,推动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全民行动”深度转变。整治中同步开展“服务同行”活动:为居民增设公共晾衣架、发放服务联络卡、提供大件垃圾上门处置清运服务,同步推进路面墙面修缮、绿化补植、下水管道改造等工程,完善公共设施。商户居民在配合整治中增强了参与主动性,共治场景在古镇蔚然成风。目前,全镇已有300多名居民主动加入整治队伍,清除杂物垃圾200余吨。


长效机制护航



构建常态监管“新模式”


为了让“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成为常态,周庄镇还注重数字赋能,以“绣花功夫”推进古镇从突击整治到常态治理的转型,通过古镇景区数字管理平台,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域”,快速响应、快速处置。



在综合管理平台值班室,值班人员赵岩点开系统,景区资产、客流等数据一目了然。“水龙头感应失灵”“顶棚有脱落风险”……“工单详情”栏里,各类问题后面均标注“已派单”“已完工”。“平台接报后,会第一时间流转给相关人员现场解决。”赵岩介绍,除日常管理外,平台在节假日客流引导、台风季游客疏散等场景中作用关键。通过每周通报进展,平台实现了环境问题上报、进度查询、成效评价全流程线上化、闭环化。


与此同时,景区还升级智慧监管系统,接入400多个高清摄像头,对垃圾乱倒、违建反弹等问题实施线上线下实时监控。“人防+技防”双提升,既完善了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也让更多暖心故事在古镇持续发生。


责任编审 | 李传玉 姚荔青

融媒体记者 | 丁燕 周佳琪(实习)

融媒体摄影 | 袁新宇

图片 | 水乡周庄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