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球手“到家做客”,与昆山家庭“融为一家”
“而未来,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这是当代诗人余光中为诗歌《乡愁》续写的第五段。
两岸一家亲,这份乡愁写不完、道不尽。正如国务院台办在7月30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应询介绍8月两岸交流活动所说:“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想交流、爱交流。”
心走近了,海峡就是咫尺。8月2日,2025首届“昆山妈祖杯”少年棒球赛前一天,昆山向台湾小球手发出“到家做客”的温情邀约,12名台湾小学生与昆山家庭结为“一家人”,24小时深度体验地道昆山生活,成为“一家亲”的温暖注脚。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在昆山,一段“新乡愁”已开始……
初见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一只船,扬起帆,漂啊漂啊到台湾。接来台湾小朋友,到我学校来参观,伸出双手紧紧握,热情的话儿说不完。”在昆山实验小学西校区四(4)班,台湾小学生林铉祖、荆晋贺和昆山小学生沈宇芃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写下这首童诗。
一首蕴含真情的诗让孩子们找到了和校园有关的共同话题。“这是我小学课本里的一首诗,变成了现实,突然多了两个台湾哥哥,让我的暑假生活更有意义!”沈宇芃说。
“你们在学校参加哪些课外活动?”沈宇芃好奇地问。
“我们有许多球类比赛,特别是棒球,可有趣啦!”“我喜欢看小说、画画!”林铉祖、荆晋贺纷纷分享校园趣事。
“我特别喜欢打羽毛球,要不我们去球场切磋切磋?”孩子们的友谊热烈而直接,“转场”到球馆,一场激烈的友谊赛开启。沈宇芃、荆晋贺组合身手敏捷,箭步上前、跃起、扣杀,羽毛球如流星般直冲对方场地。林铉祖、沈爸爸组合反应迅速,侧身一闪,球拍轻挡,就将球回了过去……

“没关系,下次一定能打好!”当一方出现失误时,另一方及时送上鼓励;“太棒啦!这球漂亮!”当打出精彩球时,大家欢呼、击掌、庆祝,汗水湿透衣衫,兴致丝毫不减。
常来常往,也越走越亲。再看昆山,自2010年起,常年举办多项棒垒球赛事,以球会友、以解乡愁,吸引海峡两岸青少年共同加入。
此情此景,是真情所盼。“回去后我会把今天的经历分享给同学,让更多的人了解昆山的美好!”荆晋贺这样说。
家宴
“高爸爸的手艺真棒!”
“欢迎回家,干杯!”8月2日中午,一顿“昆台家宴”从高诗迪小朋友的家里飘香而出,昆山一家人用精心准备的美食迎接台湾小球手张家甫“到家”做客,真挚而又温暖。
热气腾腾、香喷喷的炒面端到张家甫面前时,他一手拿筷嗦面不停,一手竖起大拇指赞叹:“高爸爸的手艺真棒,赞!”
爆炒土豆丝、家烧鲈鱼、白灼斑节虾……一道道家常菜摆满餐桌,不仅捕获了张家甫的胃,也带走了他先前迈进家门时的陌生感。

“张家甫小朋友初次来,希望家宴能让他感受到温暖,留下美好的回忆。”看孩子吃得欢畅,高爸爸格外开心。
从昆山到台北一千多公里,最勾人的是家乡味道。
“宝岛又一村”是藏在昆山的“小台湾”,吸引不少人慕名而来感受“宝岛氛围”,品尝“宝岛美味”,更为在昆山打拼的台胞抚平乡愁。
“台湾日月潭好玩吗?我们有这篇课文。”
“我去过,日月潭在台中附近,四周都是山,树也很多,非常漂亮!我就住台中,你来台湾到我家,我带你去!”
品尝美食之后,张家甫和高诗迪开启“聊天模式”。味道是最长久的记忆,两个孩子突发灵感,找出纸笔,把“台湾”“昆山”“欢迎回家”写在一起,纪念这特殊的一天……
常有台商说:“在昆山,我们像游子回到了家。”
“我来自台湾,也是新昆山人。”“我们早就深深爱上了这片热土。”昆山市台协会会长孙德聪总是这样说,“10万台胞不约而同地选择扎根昆山,有的一待就是二三十年。”
约定
“记得要来台湾玩!”
“哇,像星际穿越一样!”
8月2日,苏州地铁11号线玉山广场站,昆山小朋友姚思睿带着她的新朋友——侯咏巽,深度体验“昆山速度”。
“弟弟,快!”列车驶入站台,姚思睿拉着侯咏巽抢先来到第一节车厢。全自动无人驾驶模式下,列车飞驰,一种时空穿越的既视感扑面而来,两人不约而同“哇”出声来。
“在台湾地铁叫捷运,地铁线最多的是台北。”来自台湾的侯咏巽开始有些腼腆,慢慢地,话儿多起来,“能不能知道哪节车厢有座位?书包如果忘在车上能不能找来……”
“我们的地铁有一个‘智慧大脑’,能第一时间发现乘客摔倒、物品滞留等突发情况,还能提前预警设备故障,让出行更安全、高效……”工作人员一一为他解开“谜底”。
当得知这趟“聪明”的地铁还可以到苏州中心、上海迪士尼时,他再次充满期待。说起与大陆的深厚渊源,侯爸爸颇有感触:“咏巽的爷爷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上海创业,我一直工作在东莞,咏巽也是出生在东莞,后来回台湾读书。”

心相近,情更浓。此时,姚思睿的妈妈也讲起一段往事:“2013年,我在澳大利亚一个小岛上遇到一名华人,互相问起来自哪里,我说昆山,你肯定没听过。哪知对方却说,昆山很有名啊,昆山可是台胞的‘第二故乡’!”
夜幕降临,独具台湾风味的牛排馆、麻辣锅、小吃摊、冷饮店等亮起招牌,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其中,闽南语、台湾普通话此起彼伏,几乎让人忘记这是在距离台湾千里之外的昆山。在这里,10万台胞安居乐业,与城市同频共振,生动诠释“两岸一家亲”。
自两岸恢复民间交往以来,青年的足迹跨越浅浅海峡,成就一段段“海峡情缘”。在昆山,3000多对两岸家庭共筑爱巢,近4000名台商台胞子女读书学习。
分别时,腼腆的弟弟发出邀请:“记得要来台湾玩!”活泼的姐姐喊道:“欢迎再来昆山!”
相聚总是短暂的!“新乡愁”的故事未完待续……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冯涛
融媒体记者 | 张 田 段晓芳 李 艳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0208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