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研究学人录】甘为书香摆渡人

08月07日 15:54

2025年6月10日下午,我如约来到静谧的“小桃源”,王关义先生的寓所。先生奉上了已沏的香茗。在绿茶的淡雅清香和书籍墨香的交织弥漫中,王关义先生为我娓娓道来。


王关义先生,一九四一年生辰,上海市青浦县(现为青浦区)白鹤镇人氏,扬州师范学院(现为扬州大学)中文系毕业,一生从教,于昆山市第一中学退休。著有和出版《中学文言文导读与训练》、长篇传说《塘湾田歌》、中篇小说集《香榭里俚语》《昆曲新编》;“昆山三贤故事”丛书;顾炎武故事《庭中读草》《市井卖席》《三过家门》《泪滴三盅》;编写昆剧《亭林风骨(清工本)》、锡剧《书悬一线》(与人合作)等字数以百万计的书籍和文学作品。


自2020年起,王关义先生用4年多时间,写作和出版了《漫话顾炎武北游》《朱柏庐故事》《归有光故事》《顾炎武故事》《顾炎武知名好友》等书籍,共计125万多字。他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搞文学创作,是出于本能,是出自于对顾炎武等先贤的敬仰。顾炎武先生一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和《金石文字记》等鸿篇巨著,并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警世格言,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杰出的思想家,是昆山的一张文化金名片。王关义先生有一个质朴的想法,就是通过编写和创作顾炎武相关文学作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扩大宣传和教育面,这也是他创作顾炎武文学作品动因之一。


王关义先生认为,编写顾炎武故事和创作与顾炎武有关的情景剧,看似有点“俗”。但是很具体、很直观,因为情景剧本和故事有其特定的故事性,百姓喜闻乐见,就是接地气。王关义先生说,他关注到昆山民间尚有只知顾鼎臣,不晓顾炎武,甚至把顾鼎臣当作顾炎武的现象。对于昆山的一代名相顾鼎臣,昆山人哪个不知他“代朝三月”,哪个不晓“铲刀烫”和“红嘴绿鹦鹉”?这些都是通过戏剧、评弹等文学艺术形式传播,百姓知晓了顾鼎臣。反观有关顾炎武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宣传似乎还不多,宣传力度还不够大,顾炎武对大众的影响力还不强。基于对上述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感悟,激起了王关义先生创作热忱,他选择以顾炎武为主的文学创作,坚定了写顾炎武的信心和决心,确立了以文学作品宣传、普及、推广顾炎武思想和精神的创作方向。他回忆,2020年初,偶遇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负责人,交谈之余,研究会负责人请他多关心顾炎武的研究,写一点有关于顾炎武的作品。就这顺口一说,却成了王关义先生创作顾炎武文学作品的“启动按钮”。上了年纪的人“爬格子”,这脑力、心力、精力、视力和功力,“五力”是必具的,缺一不可,还得会使用电脑。这“五力+”倘若一力不给力,则全盘皆损。年届八旬的王关义先生,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对文化的自觉,以“杖朝之年”,壮心不已自勉,全身心投入创作。他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力,读原著、查史料、阅作品。从帙帙书卷中觅,在茫茫人海中找,把沉睡的“唤醒”,让“躺”着的“活”起来。其间,还遇上了让人担惊受怕的“疫情”,王关义先生克服了“疫情”造成的困顿,在非常环境下,进行了他非常精彩的文学创作。


关于《漫话顾炎武北游》一书的创作,王关义先生说,在充分尊重顾炎武、尊重顾炎武著作、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将顾炎武先生生命中最具张力的北游25年,写成《漫话顾炎武北游》,全书分为55则故事,以近24万字的信息量,将重要事件、人物,高度融合,突出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之问”和“读天下书,交天下友”的著书立说等,以通俗的文字为读者呈现好看、好读、能理解,易懂、易记、易传的作品。他认为,文学创作要积极寻找读者的审美需求,作品要拉近与读者距离,才能够回应读者需求。这样作品才能与读者,特别是让青年读者发生物理反应直至化学反应。王关义先生做到了,《漫话顾炎武北游》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王关义先生以他的知识和情怀、信仰和情操,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成为了昆山书香的摆渡人,令人起敬。


作者:张人华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