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话】莫让网暴利刃刺穿医者仁心

近日,河南省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邵某某的纵身一跃,留下了一份直指网络暴力的沉痛遗书和家属关于其长期网暴受困的血泪控诉。一个生命就这样在无形“按键”的重压下消逝。
邵医生的遭遇,实为新型“线上医闹”。三起纠纷中,患者家属绕过法律途径,借短视频平台编织网络谣言,水军涌入后形成“千夫所指”的舆论绞杀。讽刺的是,与网暴的恶毒形成尖锐对比的是其他患者口中的邵医生:产妇打麻药时因为害怕全身发抖,邵医生看到后,双手抱着她的头安抚情绪;患者胎盘低大出血,她全程握着手安慰;找她看病的人都曾被亲切地称为“妞”,一声声“妞长妞短”“妞别怕”温暖无数人。
现实生活中,一个巴掌都可能导致法律追责,而匿名和距离却让网暴者肆无忌惮。对医护人员的恶意围攻,更因其职业特殊性而愈发残酷。更有某些声音将网络暴力曲解为所谓“民意监督”。键盘上的暴力不仅扼杀了医生表达的勇气,也蚕食着医患之间的信任。
根治这刻骨之痛,必须祭出法律武器。相关单位必须深挖网络暴力链条,严惩加害源头,以法律为武器,让网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网暴追责机制必须再升级,以“实名”和“溯源”等技术,将“匿名施暴”变为“实名担责”;网络平台对内容管控的失职也应当承担应有责罚;医疗机构也须完善纠纷响应路径,可以以第三方调解机制替代舆论审判。
当救人者反需以死自证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位医生,更是社会文明的底线尊严。唯以法治钢索勒住网络暴力的野马,方能让仁心不再蒙尘,让医者敢言“我在”而非“我畏”。愿邵医生的决然一跃,成为划破网络暗夜的最后一束血光,往后每个键盘都将敲下带着责任的字句,带着生命的重量与温度。
责任编审 | 陈佩华 金燕博
文 | 赵迎飞
图 | 张文婷
校对 | 陆静芳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