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黄家康:淀山湖畔一劲松
黄家康(1913年—1944年),曾用名王家康、王小和,淀山湖镇金家庄人。1940年参加中共昆山县委常备队,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堪称淀山湖畔一劲松。
黄家康出身贫寒,靠父亲打短工、母亲卖粽子维持全家生计。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书。但终因贫困,读了一年多就辍学在家。
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黄家康平时常流露出对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满,被国民党忠义救国军以言语过激、有通共嫌疑为由捉去补充兵源,一路上不断受到关押打骂。同他一道被抓去的还有本村的蔡达尊。黄家康是个细心人,一路上他一直在侦察地形和方向,为逃跑作准备。当到安徽境内时,敌人认为他们离家已远,看管稍有放松,两人才趁机逃脱。
他俩身无分文,只得边走边乞讨,走了近一年才回到家。回家本应是开心的,但黄家康已家破人亡,父亲去世,母亲病倒,年轻的妻子早已跟人走了,开朗乐观的他一下子沉默了。他既悲痛又绝望,决定参加新四军。
1940年10月,淞沪中心县委在张浦大慈(今张浦镇大市地区)成立,新四军淞沪游击纵队向淀山湖挺进。黄家康经过数天寻找,找到了中心县委干部陈杰。陈杰认为黄家康忠诚爱国,部队需要这样的好青年。从此黄家康加入中共昆山县委常备队,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1941年秋,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国民党忠义救国军进攻昆南,新四军淞沪游击纵队和地方干部奉命北撤。
部队北撤时,有一批枪支埋藏在陶家桥龙王庙。陈杰推荐黄家康留下来看守,黄家康二话不说满口答应。他选定马家厍村隐居,村边西庵看庙老人是金家庄人,两人相识熟悉,相互照应。黄家康白天打短工,晚上常与村里人攀谈,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由于他为人热情,言谈诚恳,身边聚集了一批好心的穷苦村民。那时马家厍村民,尤其是年轻人,都猜想他是共产党员。
黄家康一直看守着这批武器,直到1943年新四军才重回到周巷一带活动。当时,他迫不及待地赶到周巷,与徐永坚、陈杰等人相聚。黄家康汇报了埋藏枪支的情况,部队很快取走了这批武器。此后,黄家康接受组织安排重回西庵,很快打入杨湘泾(今淀山湖镇地区)伪区政府,成了一名伪便衣警察。
当了敌伪警察后,黄家康一边搜集敌特情报,一边暗中保护新四军交通线。1944年8月,黄家康得知交通线上有八、九个敌特冒充新四军出没,立即向徐永坚汇报。徐永坚决定将计就计,智取敌人便衣队。黄家康向伪警所报告,附近有一批新四军小分队活动,并自告奋勇要带几个兄弟把他们赶跑。伪所长听说新四军来了早吓破了胆,不知是计,立即同意黄家康的行动。就这样,几名新四军战士,穿上伪警服,在黄家康的指挥下,于吴家桥设伏,一举歼灭了冒充新四军的敌特。
黄家康为了革命,没日没夜工作,吃不上一顿饱饭,睡不稳一个好觉。1944年9月,积劳成疾的黄家康一病不起,最后在马家厍西庵去世,终年31岁。由于当时形势险恶,组织上也不知黄家康病情,他的尸体由看庙老人和马家厍的穷苦弟兄张阿海、周卫生用破草席裹好,冒着风险偷偷转移至荒地里草草埋葬。英雄已逝,但马家厍的人民永远忘不了他!
来源 | 昆山档案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9855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