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高山:呕心沥血为革命

08月04日 15:26

高山(1920年—1952年),湖南省汝城县人。陶一球部队扩编成昆山联合抗日大队(以下简称“联抗”)后,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建立党支部,进行整顿,彻底把“联抗”改造成人民军队。高山文武双全,在率部与日军作战中,不幸腰部负伤,从此留下病根,一直未能痊愈,但他仍带病工作,最终于1952年病逝,被南京市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高山从小聪明好学,1937年1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该校师生思想活跃,进步力量较强,高山受其影响,与许多爱国有志青年一样,不甘日军侵略,毅然投笔从戎。1938年9月,高山赴皖南参加新四军,在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他学习刻苦,各门功课考试成绩均在95分以上,是全教导队4名优秀学员之一。同时,他在生活、作风及团结同志等方面也是其他学员的榜样。1939年,高山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高山出任昆山“联抗”政治处主任兼政治指导员。当时,“联抗”成员身份较为复杂,对内各种思想都有。高山来到“联抗”后,认真执行“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在“联抗”设立了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他吸收20多名优秀的战士入党,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并依靠党组织对部队进行整顿,撤换了正副班长,逮捕处决了几个坏分子,遣散了表现不好的人,又允许一些体弱多病或者家中确有困难的战士离队回家。同时,还组织动员了一批思想素质好的青年、店员、学生等参加“联抗”,把“联抗”彻底改造成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高山还十分重视党的民运工作,陆续派出一批党员、骨干在当地农村开展民运工作。他对民运干部说:“抗日救国是第一位的任务,要广泛地联系群众和爱国人士,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要了解大多数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具体要求,作为开展工作的突破口。”他还再三告诫同志:“生活要简朴,作风要正派,要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正是在高山的推动下,民运工作快速开展,密切了军民关系,使“联抗”在昆山站稳了脚跟。1940年3月,高山率领“联抗”奇袭嘉定县葛隆镇伪军据点,俘敌5人;又在蓬阆(今开发区蓬朗地区)全歼日军测绘分队,迫使日伪军龟缩据点不敢外出。5月,高山在陆家执行任务时,与2名日军搏斗,刺杀1人、刺伤1人。附近农村流传:高队长真厉害,一刀捅死个日本兵。1941年7月,根据党组织安排,高山到苏中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担任一营、三营政委。1942年10月18日,高山带一营二连同日军激战于高邮,不幸腰部中弹,身负重伤。因当时缺医少药,高山全身水肿,医护人员急得掉下眼泪,高山不以自身安危为虑,反安慰大家:“困难很快会过去,胜利一定属于我们。”高山凭着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但却留下了后遗症。解放后,高山在南京市公安局、南京市委组织部工作。1952年1月,高山病逝。他给自己的老领导、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江渭清写了遗书:我最大的遗憾是不能为党工作,我家中不需要组织上照顾,希望我党的事业继续发展!


来源 | 昆山档案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9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