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风行风热线》:“防灾减灾”与“风雨同行”
8月1日,昆山市气象局走进昆山市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FM88.9《政风行风热线》栏目。昆山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沈利洪带队上线,围绕本期节目议题:“防灾减灾”与“风雨同行”,就大家关心的气象热点话题进行沟通交流,回应群众意见建议。


昆山市气象局以落实省级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任务为抓手,推动智慧气象服务融入城市运行管理、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体系等方面,为昆山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提供坚实气象保障。
一是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更加精准。强化协同联动,贯通“精准预警、叫应直达、快速响应”防御链,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气象灾害防御矩阵,严格落实“31631”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机制。与水务、应急联合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叫应”工作机制,实现高级别预警一键直达。
二是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更加完善。创新构建“一源多链”预警发布体系,打通“鹿路通”APP、昆山应急广播系统、综治网格平台等12条发布链路,基本实现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到人”。与住建物管中心联合打造“气象+物业”服务链,高级别预警信号第一时间通过市级物管群转发至全市物管微信群。依托“平安昆山”决策枢纽平台,打造“直达式”的扁平化决策气象服务模式。
三是“+气象”服务重点生产领域更加广阔。持续深化“风雨情暖”气象服务品牌,赋能昆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联合农业农村、保险等部门创新建立农业生产风险减量模式,指导农户抢抓有利天气开展科学防控。建成轨交11号线服务决策系统,为运营调度、应急响应及乘客出行提供精准气象支撑。建立负荷与新能源功率预测模型,创新气象-供电联合办公机制,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直通式”气象保障。完成白莲湖试飞基地气象站点科学选址与建设,为探索开展低空飞行气象保障夯实观测基础。



问政现场
问:天气预报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天出行都要先了解一下天气情况。我们接到一位市民的来电,他说感觉有时候天气预报和实际天气情况还是存在偏差,请问这是为什么?
答:
感谢市民的提问,随着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总体上是越来越准了,但确实还存在少数时候报得不够准的情况,原因大致如下:一方面,天气预报技术受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目前的数值预报水平和计算能力下,我们无法完全准确模拟现实天气变化。另一方面,像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影响范围小,空间分布很不均匀,没有被局地雷阵雨影响到的市民就会觉得我们报错了。
公众可以通过以下官方渠道获取气象服务产品:登录中国天气网江苏站、江苏天气网查询预报预警信息;关注气象预警显示屏;新浪微博搜索“昆山气象”,微信搜索“昆山气象”公众号、“昆山发布”公众号的昆山天气栏目。还可以关注昆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昆山人民广播电台(FM88.9)和《昆山日报》发布的天气预报。

市民热线
问:你好,请问进入夏天之后,天气预报经常会提到“午后局部地区有雷阵雨”或者有“分散性雷阵雨”,那么到底“局地”在哪呢?
答:
局地性雷阵雨出现的位置是比较随机的,和近地面温度、湿度条件、地形等有关,而且范围通常比较小,我们当前的观测密度、预报资料都不能完全描绘出“局地”的情况。只有在临近时段我们才能利用卫星、雷达来确定“局地”的具体位置,所以请大家及时关注我们的短临预报预警信息。
问:夏天室外温度和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会不一致,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答:
气象学中所提及的空气温度,指的是在气象观测站内特定百叶箱中测量的静止阴凉空气的温度。这种测量方式是全球气象行业统一遵循的标准规范,目的是确保测量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一致性,以便于进行气象研究、预报以及国际间的气象数据交流与对比。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城市不同区域在同一时间的气温是不相同的,天气预报的气温只是选取一个代表性站点的气温。另外,空气温度与体感温度是有区别的,我们感受的室外温度实际上更多指的是个人的体感温度,体感温度会受到湿度因素、辐射因素和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它与气象观测中的空气温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政风行风热线》聚焦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在群众与政府间架起了一座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收听收看
昆山市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
FM88.9
“第一昆山”APP
周五13:00

▲扫码观看:“第一昆山”APP
节目直播热线
0512-57313800
0512-57313810
责任编审 | 冯涛
节目制作 | 徐丽娜 何一栋 张婷 虞乐 沈丽琴 张亚燕 朱俊
融媒体摄影 | 熊奕竣
融媒体编辑 | 王一旭
校对 | 江慧智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9574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