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研究学人录】跨越时空的“诗情对话”——耄耋老人蒋志南谈顾炎武诗歌

07月29日 17:47

“亭林诗,真精彩。常阅读,启智慧。因深奥,赏读难。下功夫,亦可解……”

  

在昆山棕榈泉山庄一简陋却充满书香的住宅里,94岁的蒋志南老人,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执着,潜心研究旷世大儒、昆山先贤顾炎武的诗作20余载,写出相关赏析(札记)、心得体会、赋诗等作品60余篇(首),并结合自己的感悟,总结出顾炎武诗作赏读的“三字经”。字里行间流露着老人对昆山先贤的敬意与缅怀,诠释着自己对先贤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时光荏苒,在顾炎武那些古老艰深而又充满韵味的文字徜徉中,蒋老仿佛与大儒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穿越时空的“诗情对话”,而他写就的一篇篇诗作赏析作品也成为昆山顾炎武研究工作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古稀之年“结缘”先贤诗歌


  

蒋志南与顾炎武诗作的缘分,始于20多年前。那时,年过七旬的他一直“忙而不休”,在非遗、民歌及地名文化等昆山文史资料挖掘与研究方面发挥余热。

  

老家在宜兴,但20出头就来昆山工作、生活的蒋老早已将这里视为故乡。他对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著名先贤顾炎武更是充满敬仰之情。

  

“该怎样为顾炎武研究作些微薄贡献呢?”蒋老说,顾炎武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堪称清初诗坛之巨擘,现存诗歌作品300余篇400多首。“何不试着去学习顾炎武诗作、感受一下先贤的诗意人生?”蒋老决定另辟蹊径,从顾炎武诗作入手,为顾炎武研究事业“添砖加瓦”。

  

得知他的想法后,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原秘书长王顺保先生将托人代买,由中华书局出版、王冀民先生编撰的《顾亭林诗笺释》送他学习。从此,他一发不可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向顾炎武诗作研究。

  

“亭林先生的诗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既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又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怀,诗风深厚沉郁,又极具思想性。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汲取到丰厚的精神营养,为晚年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正如蒋老在《顾炎武诗赏读三字经》中写到:“真性情,高风范。得教育,受启发。家国情,不忘怀。天下事,匹夫责。”

  

一隅天地“解码”先贤经典


  

在蒋老家的卧室一隅——一方约三四平方米的区域,便是他研读顾炎武诗歌的“工作坊”。书桌上,整齐堆放着《顾亭林文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书籍和研究资料。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张泛黄的手稿,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对顾炎武诗作的思考和感悟,一篇篇作品赏析凝聚着他的心血。

  

“顾炎武的诗作含蓄精练,取材广泛,常常用典,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风貌。”蒋老告诉笔者,这大大增加了学习理解的难度,特别对一位老人来说,撰写赏析文章更非易事。

  

为了更好地理解诗作中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蒋老买来《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清代文学研究》《中国诗学》等书籍,不时翻看学习,掌握明清时代诗作的特点和语言风格,同时查阅《顾炎武研究文献集成》等史料。有时,为了一个字,他需要花费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去研究、求证。

  

如在撰写《劳山歌》诗歌赏析时,为了确保文中引用的史料准确无误,他将写好的作品寄至青岛市相关文化部门,希望得到专业指点。对方工作人员对其认真的治学态度深感敬佩,还盛情邀请蒋老和家人免费游玩青岛的著名风景区——崂山,以便他亲身体验诗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由于年事已高,蒋老的视力逐渐下降,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借助放大镜完成顾炎武诗作的学习和写作,其手写稿也都由其子女或孙辈帮助录入电脑并打印出来。他的儿子蒋黎明表示,父亲对顾炎武诗作的学习研究成了他晚年生活的重心:“看他乐在其中,我们都很支持他。”

  

字里行间“同频”先贤力量


  

蒋老不仅关注诗歌的字面意思,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艺术价值、时代价值和思想价值。“我对顾炎武诗作谈不上研究,有的写得还很肤浅,但每一次提笔,都仿佛在与先贤对话,与先贤思想产生同频共振。”蒋老自谦而动情地说。

  

如在《读〈与人书十七〉札记》中,他分析了顾炎武在书信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刈禾长白山下》的诗作赏析中,他分析了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深刻体会作者对于农耕生活的感慨与敬意。蒋老还运用联想、比喻、对比等手法,用通俗易懂的民间故事、现代语言,甚至佛家禅语等,增强诗作赏读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如在赏析顾炎武《赋得老鹤万里心》时,他就由诗中的“鹤鸣”联想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故事;把“早寒江上”听到的笛曲《鹤南飞》联想到现代歌曲《燕南飞》;把“秋急戍楼砧”诗句联想到昆山的民间故事等,巧妙地展示顾炎武托物寄兴、借咏千岁鹤的神话故事来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诗情“话”意。一篇篇赏析(札记)作品,为顾炎武研究会会刊《顾炎武研究》提供了力作。蒋老默默奉献,致力传承亭林精神,赢得顾炎武研究同仁们的敬意。

  

“顾炎武‘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思想、‘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治学处世之道,在当今社会仍有蓬勃生命力。他的诗作也充满着力量与信念,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怀。”蒋老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感悟顾炎武的宝贵思想与精神财富,并让更多的市民、青少年分享。

  

(作者木笔系昆山市文明办原科长)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9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