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你有约,奥灶馆“荷花宴”开席

07月29日 13:43

荷香引箸,奥灶烹霞。清晨7点,亭林路奥灶馆外,荷花市集悄然苏醒。奥灶馆内,一束束荷花,三两支斜倚素白玻璃瓶,静待食客落座。



7月28日,奥灶馆亭林路店推出夏宴·“荷花宴”,引得市民纷纷品尝。


精致的木质六宫格托盘里,一碗热气氤氲的白汤奥灶面、一盘虾仁浇头、一份酱菜、一碟糖藕、一碗莲子、一份藕带、一杯绿豆莲子茶,再配上碧色的荷叶、粉色的花瓣、明黄的莲蓬,“水韵江南”饮食文化精髓一下子具象化了。“这吃的不是面,而是一份诗意,太美了!”市民郁女士特意找了靠窗位置,用手机不停找角度拍摄,甚至都不忍心动筷。



一份情怀的保留、一片荷塘的盛开、一个荷花市集的开张、一份荷花盛宴的上桌……这是一场美妙的联动。今年夏天,高新区南渔村的花农在奥灶馆门口张罗起一个荷花市集,引得市民游客纷至沓来,采购荷花、莲蓬,感受清晨“和和美美”的时光。


“每天早晨看到他们摆出一束束新鲜的荷花,吸引路过的行人停下来,或拍一拍照,或买上几朵,成了奥灶馆窗外的一处美景。”作为非遗奥灶面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的浦建强,空闲时也会忍不住来荷花市集逛逛,与花农们聊天。当他得知南渔村的荷花种植不仅是其特色产业,更承载了当地村民深厚的“水乡情结”时,制作一份“荷花宴”的灵感瞬间迸发。当百年老字号遇见盛夏荷香,一场关于美食与美学的对话就此展开。



很快,奥灶馆就联系上了“渔戏莲叶南”荷花基地,决定与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南渔村联合打造这场“荷花宴”。“这不是简单的食材叠加,而是两种文化基因的深度融合。”浦建强说,奥灶面承载着“水韵江南”的饮食文化精髓,其汤清面细的特点与荷花的清雅气质天然契合。而荷花作为江南文化的经典意象,其可食性部分如莲子、藕带等,又为传统面食注入了时令风味。这种融合既保留了奥灶面“一汤一面”的本真,又通过荷花元素拓展了其文化外延,展现出非遗在当代的创新活力。


从空间布置到菜品设计,“荷花宴”带来了一套完整的感官体验。走进奥灶馆,眼前荷花造景与背景装饰营造出“荷塘月色”般的用餐环境;限定款的套餐中,莲子、鲜藕等农产品从荷花基地直抵餐桌,形成了一条从田间到舌尖的供应短链;菜品设计上,不仅注重荷花的视觉呈现,更挖掘其味觉可能,如将传统酱菜与藕带搭配,用绿豆莲子汤平衡面食的厚重感。这种全方位的创新,使“荷花宴”超越了普通餐饮产品,成为一种可体验、可分享的文化符号。正如奥灶馆亭林路店相关负责人张羽所言,这个套餐将跟随荷花市集延续至8月底,未来还将以四季花卉为主题推出系列产品,让非遗美食成为传递江南季节风物的媒介。


鲜花与美食的跨界合作,在这夏天以“别样美”讲述了这座城市的人文经济学。对南渔村而言,荷花从观赏作物升级为综合经济作物,村民种植的荷叶、莲子有了稳定销路,正如村支书陆雅妮所说:“我们荷花市集延期了,考虑荷花大量上市,价格也从10元3朵调整为10元4朵。”这种让利于民的做法,既扩大了消费群体,又提高了农民收益。对奥灶馆来说,“荷花宴”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自发传播,为老字号注入了新的品牌活力。而对城市文化生态而言,这种合作模式创造了“非遗+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范例。



当奥灶面的百年工艺遇见荷花的自然之美,当市井烟火气碰上文人雅趣,江南韵味便在碗盏之间舒展开来。这种韵味,既存在于手机定格的画面里,也流淌在食客们品尝莲子时的会心一笑中,更延续于昆山这座城市不断更新的文化基因里。


责任编审 | 李传玉 冯涛

融媒体记者 | 管胡雯

融媒体摄影 | 袁新宇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