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从“陌生人”到“一家亲”,陆家镇泗桥社区演绎共治共享幸福图景
在昆山陆家镇泗桥社区,居民是这里的主人翁,无论是环境美化、设施维护,还是公益活动,处处可见他们积极参与的身影;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亲历社区从“陌生人社区”到“互助家园”的转变,感受服务与理解的良性循环。

和谐的秘方在哪里?泗桥社区通过党建引领,构建“六方座谈协商议事会”和“四方联动工作体系”创新治理机制,生动演绎共治共享的幸福图景,走出了一条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新路径。

走进泗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股蓬勃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二楼的编织教室里,居民们在老师指导下巧手翻飞,一件件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不久后将在社区组织的公益集市上传递爱心;移步三楼,农家书屋内书香弥漫,仅一墙之隔的未成年人活动室,擅长国画的老党员正悉心指导孩子们挥毫泼墨;登上四楼,排练厅内红裙翩跹,阿姨们舞姿动人,隔壁的歌唱室里则传来老人们嘹亮深情的歌声……这座四层楼高、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小楼,已然成为社区居民汲取精神养分、乐享生活的核心阵地,特别是经过升级改造后,几乎天天“爆满”。

社区居民李先华一家都是这里的“常客”。老年大学、舞蹈、瑜伽、合唱……丰富的课程让她的退休生活充实而精彩。“感谢社区,让我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李先华感慨道,“我的儿媳妇也加入社区瑜伽班,认识了许多朋友,以前她比较内向,现在开朗多了,还当上了‘群主’!两个小孙女也在这里,一个上早教班,一个学书法,进步都特别大。”

入住常发豪郡小区已是第八个年头,李先华亲眼见证了它一点一滴的蜕变:“这两年,小区引进了优质的物业公司,服务越来越精细,环境更整洁了,居民素质也提升了,生活品质真是节节高。”全家人在这里受益良多,67岁的李先华更积极投身社区服务,发挥余热,她从搬到这里的第一年就开始担任微网格员和纠纷调解员。社区每月开展“一块做好事”活动,居民只需花一元钱,就能享受到理发、缝补衣物、磨刀等便民公益服务,李先华自告奋勇地操起剪刀、电推,运用自学的理发技艺,让服务温暖直达街坊们的心里。

“协调处理社区邻里关系,我认为最重要的在于‘熟悉’和‘信任’。”李先华热情地分享着她的工作心得,“所谓‘熟悉’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相处,‘信任’则源于实打实的行动,对于街坊们反映的每件事都有回应、能解决。”这位来自安徽的退休老人,2018年因为孩子的缘故来到昆山定居,就在前不久,她和老伴又在常发豪郡小区添置了一套新居,决心在此安享晚年,而最吸引她的莫过于泗桥社区的凝聚力和邻里氛围。

酷热的夏天,泗桥社区的贴心服务却如清风送爽。昆城暖“新”驿站门口,快递员、保安、保洁员等户外工作者排队领取社区分发的西瓜和绿豆汤。“这批绿豆汤足足用了十五斤绿豆呢!我们今天一大早五点半就开始熬了。”李先华的额头上满是汗珠,话语里却充满骄傲,快递员孟云从她手里接过绿豆汤,一缕清凉和甘甜从喉间直抵心头。
孟云同时也是常发豪郡15号楼业主。他告诉记者:“我2020年搬到这个小区,那时很多基础设施陈旧,其中部分还是破损的,随着新物业入驻,加上社区工作人员不辞辛劳地奔波,现在可以看到,楼下电瓶车停放井然有序,绿植养护精致美观,整个小区环境赏心悦目。”

就在去年,孟云入职成为了一名快递员,泗桥社区正是他负责的片区,这一特殊的双重身份让他对社区的变化感触颇深。他表示:“以前邻里间不太熟悉,现在通过社区搭建的沟通桥梁,我们邻里之间、服务人员和客户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服务效率明显提升,客户们给予的每一分理解和支持,都会化作我们更优质、更到位的服务。”
从“陌生人社区”到“熟人社区”,再到“互助社区”,泗桥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日常治理层面,积极构建社区、物管会、物业、志愿者“四方协同”治理机制,实现了社区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多方“各显神通”的突破。在诉求解决层面,建立了社区、物业、物管会、社会组织、流动党员和居民六方座谈协商议事机制和四方联动工作体系,各方“同唱一台戏”,把社区治理的乐章唱好唱响。
今日的泗桥社区已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在这里,年轻人安居乐业、长者安享晚年、幼童快乐成长,无数像李先华这样的业主,既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更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无数像孟云这样的新就业群体,感受着友爱的氛围从居民业主向周边服务人员不断延伸,促成“服务升级”的良性循环,每个人都在这片充满温情的家园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肖旻泰
融媒体摄影 | 陆恒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8846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