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话】李福贵,好样的!

凌晨四五点的豫北村庄,一声“打豆腐的来了”的乡音穿透薄雾。27岁的河南姑娘李福贵开着轻卡驶入村庄,载着果蔬糕点,将货郎的吆喝声洒向沉睡的村落。这位被广大网友关注的“卖菜西施”,以柔肩扛起一家人的生计,更以质朴的镜头记录留守乡村的日常,重新定义了留守农村年轻人的价值。
李福贵的原生家庭是常人眼中的“天崩开局”:父母都是存在严重智力缺陷的残疾人,15岁辍学打工,19岁因婆家嫌弃离异。当奶奶去世、八旬爷爷独木难支时,她毅然返乡,扛起一家人的生计。卖菜车上廉价的货品,是她为留守老人筑起的“移动超市”——村里老人跋涉数小时才能买到的果蔬、糕点、生活用品等,被她拉到了家门口。
没有团队包装、拒绝“卖惨”博同情,李福贵的视频满是扬麦子的尘灰、老人硬塞来的煮鸡蛋、留言区“帮我看看村东头王奶奶”的“云认亲”。当网友通过她的镜头目睹爷爷奶奶佝偻的背影,“有空再回”的承诺终化为归乡车票。这种真实的力量,让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以“豆腐姑娘”为题向世界推介,更被广大网友誉为“人间清醒”,她所求不过是“成为能照耀别人的人”。
当城市化浪潮席卷千万青年,李福贵们的“逆行”正重塑乡村新图景。在山东,“95后”姜利红成为全村“唯一的年轻人”,修电器、销农产、陪老人唠家常;在四川,周小明带着无人机技术返乡,激活现代农业基因……近年来,越来越多“新农人”正以各种方式反哺乡村,在抖音记录真实的田园故事。他们的选择,打破“留守即落后”的偏见,用青春书写中国乡村最动人的叙事:选择留守不是向命运妥协,而是在裂缝中点亮微光;坚守乡土不是放弃远方,而是将远方种在脚下的大地。
责任编审 | 陈佩华 金燕博
文 | 赵迎飞
图 | 欧阳晓野
校对 | 朱盛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8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