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坡道“零高差”,铺一条“好走的路”
“以前推婴儿车走到这儿都会‘咯噔’一下,改造后,这里不仅增加了水泥坡道,还做了防滑处理,路过这里再也不用搬抬婴儿车了。”近日,经常路过祖冲之路与康居路路口的市民发现,原来十多厘米高的马路牙子被“磨平”了,坡道“零高差”,一路平坦。这一变化缘于交通运输部门开展的“换位跑一次”行动。


▲改造前后对比图
路缘石作为分隔车行道与人行道的设施,通常高出路面15厘米左右。现行《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明确要求,各类路口、出入口及人行横道处有高差时,应设置缘石坡道且坡口与车行道间应实现“零高差”。
今年5月起,市交通运输局公路中心联合鹿通养护公司,对全市主干道及重点区域的缘石坡道、人行道开展全面排查。婴儿车在人行道进退两难、轮椅使用者被迫绕行、行人意外被路缘石绊倒……为防止这些情况发生,工作人员用脚步丈量城市慢行系统“最后一米”,发现看似不大的15厘米高度差,却成为市民出行的障碍。
在萧林西路福纳影视艺术学校门口,缺失的坡道为师生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这里没有骑行坡道,有人用大理石砖搭了一个斜坡,但太危险了。”公路中心通过实地体验找准症结,采用与原人行道同质材料,快速铺装了安全美观的无障碍坡道。
除了破除“隐形门槛”,补齐缺失的“一小段”同样关键。元丰路与富荣路交叉口南侧曾是“断头”人行道,随着周边地块转型为智慧田园园区,旧车道口成为居民出行的“拦路虎”。市交通运输局联合鹿通养护公司以“绣花功夫”推进修复,将路面抬升15厘米,重新“缝合”断裂的慢行系统,让这条“新生之路”恢复畅通。


▲改造前后对比图
今年以来,交通运输部门累计完成人行道铺装、侧石修复673处。“以前,人行道和行车道之间有一道坎,每次路过都很颠簸,还伤轮胎,现在顺畅多了。”经常穿行街巷的外卖小哥李先生欣喜地发现,曾困扰他的“咯噔”声正变得越来越少。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段晓芳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8365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