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岗位作贡献】昆山市应急管理局:“三箭齐发”,护航企业发展
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激发干事创业活力的热潮中,市应急管理局党员干部立足本职,主动作为,以“换位跑一次”优化服务、“应企恳谈”精准纾困、“数字赋能”智慧防控三大实招,将纪律约束转化为服务企业、护航安全的强劲动力,在严格自律中彰显应急担当,为昆山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换位体验“跑一次”
备案驶入“极速道”
“指尖一点,备案即办即取,省时省力更省心!”一位刚通过线上完成预案备案的企业经办人由衷赞叹。这便捷体验的背后,缘于一次特殊的“换位跑一次”。2025年1月22日,市数据局应急管理服务窗口迎来一位“特殊”的办事员——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顾强。他此行目的是以企业人员身份体验“生产经营单位事故应急预案备案”全流程。从登录“应急365”系统,到信息注册、材料提交,再到进度查询、下载备案单,他认真记录每个环节的时间、材料要求,并与窗口工作人员深入交流,细致询问线上线下的衔接堵点。

“体验中发现,虽然4大类备案事项已实现线上申报,但仅预案备案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其他三类仍需企业线下补交纸质材料、领取纸质回单,这增加了企业负担。”顾强在体验后指出问题核心。问题即命令!市应急管理局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制定《备案类事项电子化实施方案》,将电子备案范围扩展至重大危险源备案、拆除化工设备备案、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报告备案等全部4大类事项,彻底打通电子化“最后一公里”。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备案事项占全局行政许可总量80%以上,涉及企业面广量大。实现100%电子备案后,企业真正享受到了“一键申报、一键获取”的极速服务。新举措实施以来,已累计办理电子备案316件,为300余家企业减少现场跑动约300次,节约纸质材料超10万页,大幅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办事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这正是“换位跑一次”21次行动,收集整改29个问题、23项建议的生动缩影,以刀刃向内的改革精神破解了政策落实的堵点痛点。
应企恳谈“零距离”
危化改造“破瓶颈”
“从‘应企恳谈’到‘精准帮扶’,这份专业支持和务实作风,给了我们安全发展的定心丸!”昆山市恒安工业气体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志强站在焕然一新的自动化充装线和崭新的储罐前,感慨万千。不久前,这家老牌气体充装企业还深陷困境:服役20年的老旧储罐急需更新,人工充装系统存在安全隐患,而复杂的自动化改造技术难题——如精准控温控压、不同气瓶差异化设定充装压力及防错充——让企业一筹莫展。

面对企业的“急难愁盼”,市应急管理局危化科主动作为,创新服务模式,迅速组织局内专家骨干,并邀请昆山同类型先进气体充装企业的技术能手,组成联合服务组,直接开赴恒安气体召开“应企恳谈会”,将服务送到车间一线。服务组人员身着工装,深入充装区、储罐区,零距离“把脉问诊”。大家围在一起,“解剖麻雀”式地研判老旧装置现状和技术堵点。专家们结合法规要求和技术规范,同类企业技术骨干则分享实战经验,共同为恒安气体量身定制了切实可行的自动化升级方案和老旧储罐更新改造操作指引。多方协同攻坚下,改造项目顺利完成验收,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我市危化品企业普遍进入‘设备更新期’,类似恒安气体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市应急管理局危化中队中队长季铭洲表示,“我们的角色不仅是监管者,更要当好‘服务员’和‘联络员’。”他们将持续深化“专家+同类企业”协同服务机制,前置对接企业改造需求,高效汇聚专业智慧,合力破解技术瓶颈,为危化企业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精准护航。
数字赋能“一码通”
风险防控“智能化”
在昆山圣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安全员小张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揣着厚厚的记录本、对着两个不同的二维码反复扫码记录了。如今,他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岗位张贴的“应急365”风险码,岗位风险清单、事故类型、管控措施一目了然,隐患也能即时拍照上报,系统自动推送给企业负责人闭环处理。“以前扫两码、做两遍记录,麻烦还容易出错。现在一个码搞定,巡查效率高多了!”小张的轻松感,源于一场“刀刃向内”的系统优化。

《江苏省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规定》实施后,我市工贸企业需使用“应急365”和省风险报告系统进行风险填报。但企业普遍反映“两码并存”问题:相同的风险点,需分别扫描两个系统的二维码进行巡查记录,工作重复,数据易冲突。圣泰机电安全管理人员的反馈引起了市应急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市应急管理局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带着问题深入11家企业调研,摸清痛点。同时,积极向上对接苏州、省应急管理部门,寻求系统整合的技术路径。经过多次沟通协调和技术攻关,今年6月,“应急365”系统成功重构数据交互逻辑。企业只需张贴“应急365”岗位风险码,日常风险巡查数据即可同步至省风险报告系统,彻底告别“二次扫码、重复记录”的历史,实现风险巡查“一码通行”。
“从‘两码并存’到‘一码通行’,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服务理念的革新,是我们‘刀刃向内’优化营商环境的体现。”市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基础科科长朱冬生说。这小小的二维码,已成为企业风险管控的“智能哨兵”:新员工上岗扫码3分钟掌握关键风险;一线员工发现隐患可即时“随手拍”上报;系统自动归集数据,为企业安全管理决策提供精准支撑。风险管控由此迈入“一键通”时代,智慧监管的红利正切实转化为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实效,为工贸企业安全发展构筑起坚实的“事前预防”屏障。
在守牢城市安全发展底线的持续努力中,市应急管理局的党员干部以“换位跑一次”的躬身实践、“应企恳谈”的精准服务、“数字赋能”的创新突破,生动诠释了“立足岗位作贡献”的深刻内涵。他们严守纪律底线,将精力倾注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凝聚于提升安全监管效能,用“亲”“清”政商关系和实实在在的服务成效,赢得了企业的信任与赞誉,为昆山在新征程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坚实的应急力量。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朱小芳
供图 | 朱小芳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8348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