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话】三读《我的母亲》,草色枯荣中感悟文字的力量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近日,一位大爷挑战书写1957年高考作文题《我的母亲》,其质朴的文字引发全网热传。通篇不见华丽辞藻,却赢得数百万点赞,惹得万千读者泪湿衣襟。几番品读,愈觉意味深长,其震撼人心的厚重力量正浸透于字里行间。
初读,见坟头草色间的生命传承。大爷笔下的母亲,是千万中国母亲的缩影。“那口烧柴火的大铁锅,死沉死沉,端上端下,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力气活。”母亲的“不言之教”,让他领悟“骨子里的硬气和对家的担当”。正如他在工地扛水泥时,总会浮现母亲端锅的身影,这份记忆化作支撑他扛起生活和养育三个子女的精神支柱。而“坟头上的草青黄反复”的循环意象,既彰显思念的绵长,更暗合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死亡从不是终点,而是爱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的起点。
再读,察劳动褶皱里的丰盈情感。大爷的走红打破了“体力劳动者缺乏精神世界”的偏见。社会惯于记住他们扛起钢筋水泥的样子,却忘了掌心也托得住温柔。其不加雕琢的思念,远比华丽辞藻更打动人心。而这也恰印证了情感浓度无关学历,表达力量更不受职业束缚。工棚灯光下,建筑工将汗水写成日记;凌晨街头,环卫工对飘零的落叶发出蕴含哲思的轻叹;快递、外卖小哥,在电动车后座为远方的孩子作诗抒怀……他们的精神世界从未贫瘠,只是常被世俗的目光忽略。
深读,映技术浪潮中的人性光辉。这篇即兴写下的短文受热捧,也恰照见了当下写作的症结:不少文字成了套路化的复制粘贴,甚至靠人工智能批量生成,没了真心灌注,读起来就像褪了色的纸花,空有模样却没生气。当AI能在十秒内生成结构严谨、辞藻华丽的同题文章时,人们为何仍会为大爷的质朴文字落泪?答案就在于,AI可以复制修辞的技巧,却永远无法复刻生命的体验。大爷笔下,字里行间漫出的汗味、坟头青草的湿气、深夜想起母亲时的哽咽,都是算法无法解密的生命密码。
三读《我的母亲》,方能明白千千万万与他共情的网友们在评论区留下的感慨:“你的一句话,让我明白我们的一生都在回味语文课本里的情怀。” 真正打动人的从来不是华丽的技巧,而是生命体验的真诚流露,或许这正是——“一力降十会”。
责任编审 | 陈佩华 金燕博
文 | 王一旭
图 | 范丹薇
校对 | 朱盛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7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