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呼,治有所应:开发区流动摊贩破局之道

07月14日 10:08

中华园小区下午5点多就摆满摊位,这个点又是下班、放学高峰期,路都堵成了单行道,出行不便还危险……”今年年初,不少市民通过“12345”热线、网络平台集中反映的问题,恰恰戳中了中华园区域治理的痛点。


△ 中南世纪城西门周边流动摊点乱象


△ 中华园小区内流动摊点乱象


事实上,作为昆山开发区灵活就业群体的聚集地,中华园区域流动人员密集、流动摊贩无序经营等现象长期存在——既影响市容环境与居民出行,又因贴近民生需求而成为治理难点,相关职能部门对此早有关注。市民的集中诉求,更清晰地勾勒出问题的紧迫程度与群众关切的焦点。对此,开发区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既留住城市烟火气,又守住文明风景线。“如果一味采取取缔措施,不仅会断了摊贩的生计,也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相关负责人坦言,这种“两难”处境,正是流动摊贩治理工作需要破解的核心课题。



△ 中华园区域执法现场


为破解这一治理难题,开发区聚焦重点区域与突出问题,启动全区城警联动环境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执法人员对主干道以及中华园东村等居民小区周边开展集中治理,重点解决居民群众身边的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和环境秩序问题,提升中华园区域城市环境和文明形象,为居民营造更加优质、舒适的生活环境。


△ 治理前


△ 治理后


△ 治理前


△ 治理后


整治行动持续深化,治理思路更显周全。 7月以来,区综合执法局在前期全区城警联动环境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兵希区域流动摊贩整治力度,由区综合执法局牵头统筹,城市管理办事处、属地派出所联合开展整治行动。重点对太湖路夜市周边3公里内,特别是太湖路中南世纪城周边、杨树路玫瑰苑至幼学路段、乌江路荣苑周边、千岛湖路太湖路公园壹号周边、千岛湖路盛家庄路段等市民投诉集中点位开展整治。



△ 太湖路区域对占道经营的摊贩进行执法劝离


而开发区的这份治理智慧,远不止于“堵”,更在于“疏”。


傍晚6时许,开发区嵩山路北侧的5000多平方米空地上,“嵩山路活力夜市”的彩色灯牌准时亮起——这里成了流动摊贩的 “固定新家”。“这片区域原本是块闲置空地。”青阳城市管理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夜市由城市管理办事处牵头设置,委托第三方物业公司运营,总面积达5466平方米,其中2000平方米设为摊点疏导区,可容纳49个摊位,配套72个停车位以及水电管网、公共卫生间等设施,正式投用后,将给摊贩提供稳定的营生之所,并让市民消费更安心,实现了“管”与“活”的平衡。另一边,太湖路夜市也在加快建设,7月2日,前期通过审核的摊主完成摊位抽签,目前已开市。





中华园的破局之法,是开发区治理流动摊贩难题的缩影。今年以来,开发区高度重视,将流动摊点综合治理作为城市管理“一号工程”全力推进,结合开发区实际,制订《昆山开发区流动摊点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及疏导、打击两个子方案,按照“先引导、再规范、严打击”的工作思路,开展流动摊点专项治理行动。开发区以综合执法大数据为支撑,形成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摊贩地图”,实现“按图索骥”靶向治理;依托“城社前哨”“城商桥”等服务平台,组建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文明经营,共建美好家园”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流动摊点集中区域,劝导自觉遵守管理规定,引导摊主进行自我规范,共同维护市容秩序,推动流动摊点治理工作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今年4月以来,关于流动摊贩信访投诉量已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15%以上。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执法的重心就延伸到哪里。”开发区综合执法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持续深化城警联动专项整治,健全长效机制。同时,加快现有疏导点建设,并从完善城市功能出发,结合市民需求与周边配套,合理布局固定疏导点,引导摊贩入市合规经营,因地制宜推动流动摊点无序经营问题总体改观。


综合 | 昆山开发区发布

编辑 | 林炎

责任编审 | 黄蕾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7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