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话】一声“同志”,重拾平等初心

07月13日 20:42

近日,人民日报刊文《称呼与风气》,呼吁“同志”重归主流,引发全网热议。这声呼唤,是怀旧情结还是时代必需?答案或许藏在两个关键词里。


其一,平等。“同志”最动人的魅力,在于抹平身份的沟壑。上世纪厂长与工人互称“同志”,传递的是“志同道合”的朴素平等;如今某些官员对“老大”“老板”“头儿”的欣然笑纳,却是“糖衣炮弹”,助长官僚习气。当职衔筑起隐形高墙,一声“同志”便是拆墙的锤——它提醒我们:权力属于公器,干部本是公仆。河南省新乡市2016年推行公文统一称“同志”,正是以“制度减法”做“作风加法”的实践。


其二,真诚。称呼的异化,实则是关系的功利化。“老师”“美女”沦为社交场万能标签,“兄弟”“哥们”成了利益圈通行证。更让人担忧的是,某些单位已经衍生“叫错头衔得罪人”的潜规则。反观群众遇急事求助警察时,脱口而出的仍是“同志”——情急之下的本能选择,恰是信任最直白的注解。


不过,要让“同志”自然回归,还需直面三重阻力:一是代际认知差异需弥合。对老党员而言,“同志”是热血记忆;对年轻人而言,却可能因网络多元文化产生歧义。二是适用场景需分层。公文往来、党内会议当率先践行,市井生活则尊重多元选择。三是避免“运动式”更名。若仅靠文件硬推,恐陷入“台上同志、台下老板”的形式主义。


称呼是人际关系的“第一声心跳”。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的回归并非强求一致,而是以党风引领世风,对平等、真诚的社会关系进行深切呼唤。无论称“同志”“师傅”抑或“先生”,核心在于剥离权力谄媚与身份标签,重塑真诚的人际关系。恰如《称呼与风气》文中提到的那位离任时被乡亲们含泪称为“陈秘书”的干部,这朴实、直白的称呼,正是千金难买的民心。


语言平等易求,心灵平等难得。当称呼不再承载虚浮的“言语贿赂”,社会关系的淳朴底色自会重现。


责任编审 | 陈佩华 金燕博

文 | 赵迎飞

图 | 欧阳晓野

校对 | 任斯瑜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7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