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梅,昆山开启“高温模式”
今日,我市正式出梅,持续20天的梅雨季画上句号,较常年平均出梅日(7月9日)提前了8天。这一转折源于副热带高压强势西伸北抬,彻底切断梅雨带水汽输送,昆山天气格局由此剧变——缠绵的雨水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将是持续攀升的晴热高温。
出梅后,我市正式切换至“高温模式”,预计未来一周我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持续晴热高温天气,气温稳居35℃左右;7月6日,热浪全面升级,最高气温冲击39℃,伏旱天气正式开启。气象专家特别提醒,出梅初期因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午后局地仍可能突发雷阵雨,市民需同时防范“上蒸下煮”的暑热和猝不及防的雷雨。
今年昆山出梅不仅时间大幅提前,更与“小暑”节气紧密相连。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长江中下游入梅普遍偏早,昆山所在的江苏地区同步提前出梅,与副热带高压异常活跃直接相关,这也导致高温来袭更迅猛。
面对即将来袭的持续高温,防暑降温应成为市民关注重点。上午10时至下午4时高温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若需外出,务必佩戴宽檐遮阳帽、太阳镜,涂抹SPF50+防晒霜,并随身携带盐汽水或含电解质的饮品,及时补充流失的水分与矿物质;需特别警惕热射病风险,若出现头晕、恶心或体温飙升等症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腋下、颈部等大血管部位,并拨打急救电话——老人、儿童及环卫工人、建筑工等户外劳动者尤需注意;室内降温方面,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避免冷风直吹,每隔3~4个小时开窗通风15分钟,防范“空调病”;同时检查家中电路负荷,避免多台大功率电器同时使用,严防火灾隐患。
出梅后气候燥热,中医强调“健脾清热、养心祛湿”的调理原则。饮食宜多食冬瓜、黄瓜、绿豆等清热利湿食材,搭配莲子、百合熬粥安神养心;居家方面,梅雨季残留湿气易使衣物滋生霉菌,穿着前需用吹风机热风彻底烘干衣领袖口;衣柜内放置竹炭包或纱布裹花椒的吸湿抑菌袋,并趁晴好天气晾晒被褥。运动宜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等轻缓活动,运动后及时饮用淡盐水;情绪上可通过冥想、听轻音乐静心调适,保证每晚7~8个小时睡眠,午间小憩30分钟以养心神。
责任编审 | 李传玉 姚荔青
融媒体记者 | 甘晓凡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6329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