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话】用闹剧劫持流量,终将被反噬

近日,成都警方一纸通报,揭开了百万粉丝网红“@是小念噢”自导自演“自杀”闹剧的真相。当事人孙某为博取关注,虚构“遭勒索自杀”剧本,操纵评论区制造虚假共情,最终被警方依法处置。这场以生命为筹码的流量游戏,不仅挑战法律底线,更暴露出网红经济异化下社会信任的危机,广大网民对此类事件应擦亮眼睛。
事实上,孙某的行为绝非个例。从“韩文团队”虚构凉山贫困儿童到“凉山孟阳”伪造身世带货,近年来,各大网络平台频繁上演类似“苦情戏码”,某些创作者将网民的共情异化为流量密码,其核心逻辑是将人性弱点转化为精准变现模型——为追求“爆款效应”,不惜以人性痛点为养料,以社会良知为代价,利用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共情本能,将社会痛点包装成流量密码。正如网友爆料的那样,某MCN机构培训手册赫然写着:“眼泪比真相更值钱,冲突比平和更吸睛”。
当这种“狼来了”成为流量密码,善意便成了最廉价的消耗品。“自杀”的戏码被揭穿,不仅挤占警力核查、平台监管等公共资源,更可能导致社会信任被透支:真实求助可能因“狼来了”效应被忽视,公众对网络舆情的理性判断可能被情绪裹挟。
当孙某在警局写下“我错了”时,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真实”不再成为稀缺品,让“共情”不被流量劫持?在“流量至上”的诱惑下,总有人试图以谎言置换关注,但真相终将击碎所有伪装。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该是信任的修罗场。遏制流量至上的戏码,监管部门应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平台方需升级敏感信息审核机制,压缩虚假叙事传播空间,让“真实记录”“正向引导”成为流量分配的重要标尺。唯有让法律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让真实成为内容创作的基石,才能避免“狼来了”的悲剧在网络时代反复上演。
责任编审 | 陈佩华 金燕博
文 | 赵迎飞
图 | 欧阳晓野
校对 | 陆静芳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