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话】认养或有时,友情却无期

北京地坛公园里有许多树,其中一棵是国槐,另一棵也是国槐。一棵树上挂牌写着:“认养人:余华的朋友铁生”,另一棵树上挂牌写着:“认养人:铁生的朋友余华”。
细心的游客们发现,这两棵树的认养期限已于2025年4月30日到期,于是在网络上纷纷留言“余华老师该续费了”。5月7日,有记者致电作家余华,他表示自己与这两棵国槐树没有关系。而据地坛公园工作人员介绍,这两棵树确实并非余华本人所认养,是普通游客认养,只是“借用”了这两位作家的名义。
这起由某位文学爱好者无心策划的“热搜”,让余华与史铁生两位作家以 “互为挚友” 的名义,完成了一场跨越生死的情感联结。不仅让中国文学史上这段真挚情谊以最朴素的方式扎根现实土壤,更尽显浓浓的中国式浪漫。
至于当代人对于“余华续费”的集体呼唤,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对快餐式社交的有力抗议?当“可能认识的人”不断被算法推送,当“点赞之交”取代秉烛夜谈,蓦然回首,我们发现,真挚的友谊,总是灵魂在暴风中的托举。当史铁生被困于轮椅的方寸之间,余华用让他在足球场上守门的“荒诞”来对抗命运的荒诞;当白居易写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时,他与元稹的君子情谊诠释着“文人相亲”而非“文人相轻”;当鲁迅为瞿秋白刻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印章,革命者的热血与文人的风骨在青史中永存。
认养或许有期,但友谊的年轮永远不会停止生长,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学友谊被时代打捞,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正在愈发被印证:真正的友谊之树,从来不需要挂牌,更不需要“续费”,因为每一代人的深情凝视,都是对这份契约的庄重续签。
责任编审 | 陈佩华 金燕博
文 | 王一旭
图 | 范丹薇
校对 | 朱盛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5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