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话】半马机器人完赛,是“终点”也是“起点”

04月25日 14:41

近日,北京亦庄的马拉松赛道上,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的成绩完成21公里赛程,成为全球首个跑完半程马拉松的人形机器人。这场被媒体称为“科幻照进现实”的赛事,既展现了科技的狂飙突进,也迫使我们直面人机关系这一终极命题。

马拉松赛道对人形机器人而言,是技术能力的“极限考场”。当天赛场上,有的机器人“累到头掉”、有的像是在散步、有的摔倒“爆装备”……他们并非实验室里的“完美模型”,恰恰呈现了技术落地的真实挑战。而机器人跌倒爬起的场景,恰似人类文明进化史的缩影——从原始人踉跄学步到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每一次试错都是进步的阶梯。21公里的赛道,要求机器人完成约25万次的关节运动,需同时应对动态平衡、散热、续航、复杂地形适应等核心技术挑战。天工Ultra的胜利,背后是关节结构设计、材料、实时算力等多项科技创新。正如赛事组织者所言:“完赛即英雄”,这种开放性的测试环境,正是技术迭代的催化剂。

这场赛事,展现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领跑姿态。但技术突破只是序章,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普惠性应用。当机器人从实验室的“花瓶”变为真实场景的“劳动者”,其价值将随技术成熟指数级增长。央视采访中,科幻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欣表示,随着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人形机器人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马拉松的终点,是技术革命的起点。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既是科技狂想照进现实的璀璨瞬间,也是人类重新定义自身价值的契机。正如赛事所揭示的,人形机器人的价值不在于“击败人类”,而在于填补劳动力缺口、拓展人类能力边界。当机器人从马拉松赛道走向工厂车间、医院病房乃至千家万户,这场赛事将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醒目的坐标——它提醒我们:技术革命的终点从来不是替代,而是共生。


责任编审 | 陈佩华 金燕博

文 | 赵迎飞

图 | 欧阳晓野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4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