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古窑承乡愁,金声玉振传余韵
金砖是中国砖文化的瑰宝,代表了皇权对砖的极致追求。金砖尺寸大、质地如墨玉,敲击时声音如金玉之声,加工周期长达一百三十天,令人叹为观止。金砖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以土为坯、以木为燃、以火为窑、以水为窨、以金为质,是华夏名砖中集五行之大成的典范。
锦溪的制砖业约始于汉、晋,以家庭作坊式的土窑为主,清代发展到鼎盛阶段。锦溪自古就有“七十二只窑”之称,制砖业十分繁荣,所产砖瓦种类繁多,最有名的是“金砖”。锦溪古砖瓦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选泥—晒泥—粉碎—筛泥—练泥—搁堆—做坯—凉晒—装窑—烧制—成品。其砖瓦产品坚韧、美观、强度高、耐磨性好,多用于重要仿古建筑等。
我市锦溪镇朱浜村有悠久的烧窑历史,最早始于明朝初期,村中曾大量生产皇家用砖。2015年,古砖瓦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朱浜村下辖的祝家甸自然村古窑址始建于明清两代,目前仍有11座保存较好的古窑,这些古窑临湖而筑、规模宏大。2015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崔愷担纲设计,将老砖瓦厂打造成集砖窑文化保护、展示、体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祝甸砖窑文化馆,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全国优秀田园建筑实例一等奖。
丁惟建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娴熟掌握仿古砖瓦中要求较高的筒瓦、方砖、金砖等的成型和烧结技术。他1971年进入砖瓦厂,开始学习砖瓦生产技艺。因其勤奋好学,不断钻研,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古砖瓦制作技艺,特别是金砖制作过程中的选土、风化、晾晒、泡浆、搅拌、沉淀、踩土、制坯、干燥、烧制、上釉、抛光等40多道关键工艺节点有着较深的造诣。
近年来,祝甸村立足自身砖窑特色资源,擦亮“金砖水乡”品牌,着力打造祝甸砖窑文化。如今来到这里,游客可以在砖砌的拱形窑洞里就餐,在砖窑博物馆里感受砖窑文化,在粉墙黛瓦的民宿收藏室里品鉴古砖瓦、砖饰……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感。2015年,古砖窑文化项目开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小型砖窑博物馆、砖瓦生产实景演示和基本配套生活服务区,2016年11月完工。该项目主要对村子口废弃的旧砖厂加以改造,建成祝甸砖窑文化馆,其中砖窑博物馆在老砖窑厂的基础上改造而成,保留了拱形的窑房和主窑体结构,里面展示了砖瓦的制作过程、明清时期皇家御用金砖的制作方法以及一些古金砖,用以纪念和传承祝家甸村烧砖的历史。为提升游客体验感,祝甸村将砖拓等古砖窑文化融入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成为游客热门打卡项目之一。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姚荔青
融媒体记者 | 管玉婷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48702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