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跑一次 | 用“暖心”治理呵护城市“烟火气”

04月09日 14:58

春意融融,晚间出门休闲消费的人越来越多。微风轻拂,华灯初上,晚上7点,陆家镇友谊菜场错峰夜市已是人头攒动。一个个摊位沿街铺展,吆喝声、欢笑声、烹炒声交织,升腾起浓浓的城市“烟火气”。“夜市就在我家门口,特别方便,环境也干净整洁,我很喜欢。”正在带孩子“逛吃”的市民王萍开心地说。

  

陆家镇友谊菜场错峰夜市3月1日正式营业,如今有21个流动摊贩在这里规范经营。然而,在疏导改造之前,这里却是一个无序脏乱、屡受居民投诉举报的“环境痛点”。“以前下晚班回家,路口有很多摆摊占道经营的摊贩,地上垃圾也很多。”周边居民刘先生回忆道。虽然经过教育劝导、守点整治后,情况有所改善,但治标不治本。

  

“如何让环境痛点变身文明风景线?”市住建局(城管局)执法大队综合周边市民、摊贩意见,进行多次深入走访发现,流动摊贩虽然影响周边市民的生活环境,但也有一定的便民需求。同时,部分流动摊贩有意向入驻疏导点规范经营。“小摊点”连着大民生。执法大队积极拓宽思路,挖掘农贸市场等场所资源,探索开展错峰早市、潮汐夜市;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召开农贸市场疏导点协调会,邀请15家农贸市场负责人参加会议、座谈交流,鼓励农贸市场因地制宜设置潮汐夜市,凝聚城市“烟火气”,同时还可提升农贸市场的经济效益。

  

经过多方协调,陆家镇友谊菜场错峰夜市率先试营业。设置夜市疏导点后,周边流动摊贩入驻农贸市场经营。“以前我们在马路边上流动经营,现在有了固定的经营位置,收摊后打扫干净才走,摊贩之间也会互相监督。”摊主王师傅对现在的经营方式非常满意。“错峰夜市的营业,对我们市场的流量也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目前报名入驻的人数远超现有摊位数,未来将根据经营情况,扩大容量,让更多流动摊贩能来‘安家落户’。”友谊菜场负责人表示。从“无序占道”到“规范经营”,错峰夜市实现了摊点经营者、周边居民、农贸市场经营者“三赢”的良好局面。

  

无独有偶,花桥“网红”夜市乐尚夜市,从一开始的16个摊位扩展至如今的87个,其中不少是原来路边的流动摊贩。夜市内每个摊位均配备分类垃圾桶和灭火器,每位经营人员均取得健康证,所有食品都有进货单,统一规范的管理,保障了夜市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夜市内还设置了“爱心公益”摊位,帮助生活困难摊贩“再就业”。

  

针对主要路口和学校周边早餐需求,昆山文商旅集团打造“春和晓鹿”早餐品牌,在全市范围内布局营养早餐点位83个、餐车100辆,未来还将在轨交站点沿线试点早餐车服务。

  

针对农户自产自销需求,昆山市市场监管局协调全市农贸市场,增设自产自销点位162个。同时,推进农贸市场错时疏导,释放经营空间,目前,昆山高新区广福市场等6家农贸市场已实现错峰疏导,高峰时可吸收流动摊点超200个。

  

干净、整洁、有序、安全、市民满意的城市环境,推动便民利商与市容环境和谐共存。


记者手记

城市环境要整洁卫生、光鲜亮丽、井然有序。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的生活与生计。一处夜市、一个疏导点,能折射出城市最原汁原味的“烟火气”。一个小摊,可以养活一家人,也能为周边群众生活带来便利。夜市也好,地摊经济也罢,都是城市活力、经济韧性、发展内生动力的生动注脚。不过,热闹的夜市、地摊经济,也带来一些城市治理问题,诸如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交通堵塞、治安问题等,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经营者守法经营,管理者监管到位。同时,相关部门还要提供更精细化的暖心服务,在城市治理的“放”与“管”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昆山在实现流动摊点规范经营、有序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发力需求端,采取精准举措,进一步擦亮城市治理成色,有针对性地改善供给、提供帮扶,既解决了治理问题,也解决了民生难题,给城市“烟火气”增添了更多“文明味”。


责任编审 | 李传玉 冯涛

融媒体记者 | 唐昊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4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