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织密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网”

04月04日 16:27

确保电动自行车行驶在安全、规范的轨道上,事关人民福祉,事关高质量发展。为此,我市专门成立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专班,聚焦电动自行车火灾高风险环节,严把电池质量关、充电安全关,注重科技赋能、疏堵结合、创新驱动、标本兼治,开发一批“小巧灵”应用,进一步从根本上预防和压减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


以换代充

  掐灭入户充电“火苗”  


前不久,昆山开发区一座“智慧换电体验仓”正式启用,这是全市首座集光伏、储能、换电、驿站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动自行车换电体验仓,也是我市实施“智慧换电”项目的推广点位之一。



“智慧换电”项目通过设置分布式换电柜及其配套设施,用“以换代充”模式,构建电动自行车快速“换电”网络,有效减少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安全隐患,解决集中充电点位不足、电池健康状态监管难和废旧电池污染等问题。


目前,全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235万辆,每年新增约15万辆。为有效减少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安全隐患,解决集中充电点位不足、电池健康状态监管难和废旧电池污染等问题,我市引入社会资本,计划两年内安装5000个智慧储能换电柜,布局打造“3分钟便捷换电圈”,三年内实现全市50%的电动自行车“以换代充”转化。目前,已建设换电柜943个,市民可随时更换满电电池,实现“即换即走”。


智能充电柜投放的是48V国标电池,一个换电储能站可支持150名用户使用。电池满电续航一次约60到80公里,“即换即走”的便捷服务可为用户节省传统电动自行车充电所需的五六个小时等待时间,只需要将电量耗尽的电池放入智能换电柜,等待1分钟即可满电上路。换电柜在安全方面采用全程通信、电池体检系统,可提前发现电池老化风险,同时,采用独家灌水入杯式消防,可实现5分钟灭火、30分钟不复燃的国标要求。


实时监测

  打造安全充电“护盾”  


在“全城换电”模式推进中,为解决存量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问题,我市还开发推行“智行充”系统,打通全市超60家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运营企业自有平台,实现“智行充”数据互通统管,实时汇聚监测充电点位、充电设施、充电订单、充电状态等信息,已覆盖小区725个,接入充电端口25.8万余个,接入率96.3%,有效监管充电行为750万次



“智行充”系统搭建1个市级总平台和11个区镇子平台,市级总平台建立超长充电等多类数据分析模型,定期对高频异常信息综合研判、精准溯源,提醒车辆使用人加强管理。区镇子平台负责实时监测充电设施高温、短路、断路、过载、自停、离线等6类异常信息,以及烟感、温感两类环境信息,超过阈值自动触发预警,发送风险隐患指令到就近物业,实现第一时间落地核查。


系统运行以来生成预警信息18万条均完成闭环处置。同时,昆山市还在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场所广泛推广消防长钩、锂电池专用灭火器和智能AI摄像头在内的消防“新三件套”,充分保障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安全性。


一梯通管

  筑牢乘梯阻车“堡垒”  


为遏制居民携电动自行车、蓄电池进梯入户等不安全行为,我市还开发建设“一梯通管”智慧管理平台,通过运用AI智能识别和电梯阻车系统,对电动自行车(蓄电池)进楼入户实行精准监控。电动自行车一旦入梯,轿厢会立即播放语音提醒并触发“不关门”功能。对于因电瓶体积小、乘梯人员多导致的误识别情况,由平台自动抓拍记录,流转至后台人工复核处置,全力限制“人车同屋”行为,平台已阻断入梯行为1.9万余起。截至目前,昆山在用电梯3.8万余台,其中住宅电梯2万台,已接入电梯超8700台,覆盖276个小区,力争2025年实现住宅电梯全量接入,对于增量电梯,也做到应接尽接。



此外,“一梯通管”智慧管理平台还有智慧维保和辅助决策两大模块功能,能通过对电梯运行数据的收集,形成每部电梯的“健康档案”,精准预测电梯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提出维保建议,并协同衍生出新的数据应用场景。同时,平台每周还会梳理违规行为多发、频发的重点小区、重点楼栋,提醒网格员、楼栋长、物业人员及时上门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居民消防安全意识。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丁燕

通讯员 | 昆消萱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4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