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话】让流动的艺术注入城市肌理
“Buff叠满”“原地起飞”“真的‘杀疯了’”......3月29日,“昆山艺匠工程”正式启动,现场,Rapper、舞者、戏曲达人等一众“街头艺人”争相炫技,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引发阵阵欢呼。同时,他们也收获了一个新的身份——“昆山艺匠”。当首批艺匠证书颁发时,这座县域经济二十连冠的城市,正在用流动的艺术重构城市美学范式——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里,唯有正在发生的艺术,才能让城市气韵生动。
昆山启动艺匠工程,正是充分认识到真正的文化气韵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市井街巷的烟火中。艺匠工程的实施,也将让书法家走上街头挥毫、让昆曲演员走进广场吟唱、让现代舞者来到公园起舞,正是要构建“没有围墙的艺术馆”,让市民转角遇见艺术。
发展街头艺术需把握文化根脉的现代转译。我们处于探索阶段,可以有多种尝试。可以在昆曲博物馆前设置沉浸式戏曲体验区,让游客化身杜丽娘“游园惊梦”;可以在慧聚广场打造两岸艺术市集,用漆器与剪纸演绎两岸同源;可以在科创园区引入数字艺术装置,以光影科技重构水墨意境。一种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本土与世界的交融,方能培育出独特的城市艺术DNA。
街头艺术的终极价值在于重建城市人文生态。当程序员驻足观看街头画家的创作,当外卖小哥随着吉他弹唱轻声应和,当祖孙三代在广场艺术装置前合影,艺术便不再是殿堂里的奢侈品,而成为连接城市人群的精神纽带。发展街头艺术,还可以尝试培育更友好的氛围,比如,建立艺匠评级体系、划定艺术自由区、培育夜间艺术市集等。只有更有包容的城市,才能让街头艺术既保持野生生长的活力,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养分。
一座勇往直前的城市,永远在寻找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点。昆山用GDP数字证明经济硬实力之后,正通过流动的艺术场景锻造文化软实力。
责任编审 | 陈佩华 金燕博
文 | 李传玉
图 | 范丹薇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校对 | 陆静芳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47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