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以“绣花功夫”织就“善治画卷”
网格体系覆盖9452个微网格;26.03万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纳入“智行充”动态监管;2523名新就业群体化身“流动网格员”……昆山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用网格的“针脚”、数据的“丝线”和多元共治的“绣工”,在社会治理的“布面”上绣出善治画卷。市委全会提出,要强化风险防控、夯实基层基础、做优精细管理、提升本质安全,为推动昆山城市治理模式由“政府全包”向“多元共治”转变指明路径方向。
从“千条线”到“一张网”
五级网格织密基层治理防线
近日,同丰社区微网格联络员陈师傅在夹浦西村开展例行巡查时,发现一位老人因食物堵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情况万分危急。陈师傅立即运用培训掌握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实施急救,同时拨打急救电话。经及时抢救,老人最终转危为安。
像陈师傅这样的微网格联络员,我市按每100户配置1名的比例实现全域覆盖,他们常态化驻守网格单元,一年累计解决群众各类诉求近万件,成为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
作为Ⅱ型大城市,昆山开放程度高、经济体量大,实际服务人口超300万。基层治理如何破解“小马拉大车”“超大型社区”“人少事多”的难题?我市创新探索破解路径,全市科学划分为1924个综合网格推进精细化管理。同时,深入推进“精网微格”工程,以约100户为单元细分出9452个微网格,同步组建由楼道长、物业人员、社会工作者及新就业群体构成的海棠先锋(微网格联络员)队伍,形成“市—区镇—村(社区)—综合网格—微网格”五级治理层级,实现治理单元从“物理覆盖”向“化学融合”的质效提升。
海棠先锋队伍通过日常巡查,依托“鹿路通”APP网格在线模块实时上报事件,系统自动对接基层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形成“上报—交办—核查—处置—问效”全流程闭环机制。通过实施“精网微格”工程,昆山正以基层治理的“精度”持续刷新城市温度的“刻度”。
数字赋能+多元共治
智慧场景让治理更“聪明”
走进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一个集数据统一汇聚、信息统一感知、事件统一指挥的新型一体化平台映入眼帘。这个全市的“数据底座”正在飞速运转,实时归集、共享各类数据,为社会治理提供数字化支撑。
“中心平台整合12345、网格化、数字城管等业务系统,实现多部门、多层级联防联动,有效提升社会智治质效。”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昆山,基层治理的“智慧大脑”正悄然改变生活。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智慧小区建设,全面提升住宅小区安全宜居指数,积极打造昆山“平安家园”。目前,我市搭建“1+11”的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监管平台(“智行充”),已覆盖724个小区(村),共有充电点位8066个、充电桩26.03万个,有效实现了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的动态监测。此外,依托城市生命线工程,全市构建起覆盖地上地下、连接“末梢神经”的三维安全防护网。针对城市“血管”隐患,全市推进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累计完成136公里,消除燃气管道“带病运行”;聚焦“城市森林”安全,全市推进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一件事”全链条治理,完成5830栋建筑排查并有序推进隐患问题整治;围绕施工安全,全市创新建设“智慧工地”415个,通过AI视频监控、扬尘噪音实时监测等物联网技术,实现施工安全“云端管控”。
数字技术不止于“管”,更在于“共治”。在“鹿路通”APP上,“网格在线”可以让市民“一键呼叫”网格员。“e线拍”应用程序则可直接以“图文”形式,自主上传问题事件或申领核实任务,累计发动2777名市民参与,解决近8.5万个民生问题,收集市民“金点子”建议7万余个,让治理从“政府独奏”转向“社会合唱”。
破解“最后一米”难题
融合机制疏通治理末梢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物业则是“最后一米”。随着昆山城市能级提升,物业纠纷源头治理需求日益迫切。2021年,我市住建部门联合市法院创新成立全省首家常态化物业融合法庭,引入6家专业调解组织、86名特邀调解员,构建起“源头预防—专业调解—司法确认”的全链条解纷机制。
以物业融合法庭为枢纽,全市打造11个“融诉驿站”延伸服务触角,建立覆盖4个城市管理办事处及所有小区网格的“1+4+N”治理网络。在矛盾多发社区设立7个联络点,形成横向联动区镇物业办、调解工作室,纵向贯通社区工作站、物业服务企业的立体化体系,实现85%的物业纠纷在网格内前端化解。
▲住建安居融诉驿站
创新推出的“红蓝档案”双向约束机制:将物业公司履职不到位情况记入红色档案,通报住建部门督促整改,并通过“晾晒榜”公示“重收费、轻服务”的物业服务企业,形成“优胜劣汰、失信失位”的物业服务市场环境;将业主无故长期拖欠物业费等行为记入蓝色档案,通过速裁快审、依法适用滞纳金条款,强化业主依法履约责任,保障物业公司合法经营权益。该机制实施以来,真正实现了矛盾纠纷不断减少。
同步实施“‘五心服务’点亮生活,‘红色物业’温暖昆城”书记项目,发挥“红管先锋”引领基层治理效能,2024年打造“红管先锋”重点建设小区200个,推动全市60%以上的住宅小区成立业委会(物管会);建设“物业融合平台”,积极鼓励物业力量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制定物业企业“信用+”奖惩机制,指导2个小区完成价格协商;出台停车改造指导手册,2024年增设停车位1569个;制定规范公共收益管理实施方案,推动500个小区实现公共收益专户监管。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段晓芳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47196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