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话】抵制“开盒挂人”,他人隐私不是“战利品”
近日,某互联网高管之女“开盒挂人”事件持续发酵。该事件中,一名孕妇因评论明星行程被“开盒”,手机号、住址等敏感信息遭曝光,引发大规模网络暴力;而涉事13岁女孩,竟以“在加拿大,不受法律约束”为由公然挑衅。
尽管涉事互联网公司声明称数据源自海外非法社工库,但该事件揭示了新型网络犯罪链条:黑客通过社工库整合泄露数据,形成“人肉搜索—信息整合—定向骚扰”的产业化模式,花点钱即可购买到他人户籍地址等隐私信息。
该事件折射出多个网络隐私保护问题:一是未成年人在饭圈文化中过早沾染网络暴力恶习,监护人未尽到教育责任;二是“开盒挂人”已演变为系统性网络犯罪,低成本、高传播特性加剧社会危害;三是公众对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安全信任度下降,企业需强化技术监管与法律合规。
当未成年人将他人隐私视为“战利品”,当黑产以几十、几百元价格贩卖人格尊严时,公民的隐私信息该怎么维护?互联网企业应加强数据加密与权限管理;司法机关需完善跨境数据管辖与赔偿标准,提高违法成本;家庭需加强未成年人网络行为引导,重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唯有技术监管、法律震慑与道德重建协同发力,才能为数字时代的隐私安全筑起真正的高墙,遏制“开盒”黑产蔓延,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责任编审 | 陈佩华 金燕博
文 | 赵迎飞
图 | 张文婷
校对 | 江慧智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46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