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行,共绘碧水蓝天新图景
生态对于连续20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首位的昆山来说,意味着什么?
是资源、是财富,更是福泽后代永不枯竭的“绿色银行”。
在这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
从道路两旁的葱茏绿脉到花团锦簇的园林景观,从小游园里曲径通幽的鹅卵石小路到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漫步昆山城乡各地,不论是主干道,还是街角巷尾,总有一种颜色让你眼前一亮。
昆山的生态之变,让越来越多人惊喜不已。
科学防治
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走进昆山旭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排水处理车间,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减压蒸发干燥机、冷凝水RO回收系统、工业回收纯水RO系统EDI系统等正有序运转。
“这几年,公司累计投入环保技改专项资金达3000万元,实施了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中水回用率超85%,固废减量方面也由传统工艺的年产2000吨下降至1000吨。去年底,我们的生产废水污泥减量项目获评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清洁生产典型案例,成为苏州唯一入选项目。”昆山旭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环境部经理钱明竞自豪地说。
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苏州市昆山生态环境局坚持疏堵结合,聚焦重点领域,以系统思维推进精准治理、源头治理、长效治理,如以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减排为抓手,强化细颗粒物、臭氧“双控双减”,实施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持续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深化水岸共治、流域联治、系统整治,促进水环境治理向水生态品质提升的转变;健全土壤环境源头预防、过程阻断和治理修复全过程管理体系。同时,在对前两轮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面分析评估复盘,确保问题彻底整改到位的基础上,坚持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既抓“当下改”,更抓“长久立”,全面梳理源头性、关联性、衍生性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形成原因,推动整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生态惠民
打造宜居城市风貌
从森林公园大草坪顺着慢行步道一路向东,便可抵达亭林园千年古银杏。一路上,蓝色飘带串联繁华与活力,骑行其中,便可在运动休闲中邂逅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去年底,庙泾河三期项目完工并开放,标志着森林公园、亭林园正式“牵手”。不仅如此,随着玉龙桥的竣工通行,一条连接庙泾河、太仓塘、青阳港的城市滨水休闲绿道全部建成,成为昆山多层级城乡绿道体系中首条城区滨水休闲绿道,为百姓带来舒适的慢行体验。
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切口”入手,我市还全域推广“昆小薇·共享鹿城”专项行动,通过系统化整理碎片空间、融入文化内涵、拓展街区空间复合利用,开展口袋公园、健身环道、魅力街角等九大类型“针灸式”改造,在“小而灵活”的城市微更新中融入文化内涵,植入昆山历史文化,塑造江南水乡特色,让“推窗见绿、开门进园”更具质感的同时,以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昆小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幸福感。
“今年,我们将持续为市民提供更多能够舒心畅游的绿色空间,年内计划新建‘昆小薇’项目40个、口袋公园20个,同时,持续打造昆山之链、环老城区滨水绿道。创新实践‘公园+’实施‘园林百千万工程’,用好用活园林艺术,开展百场园事、花事、‘公园+’活动,以满足市民群众对公园活动和服务的需求。推进市民园艺中心建设,面向广大市民开展园艺技术培训、科普展览、园艺体验,打通园艺和家庭的‘最后一百米’,带动家庭园艺消费和花卉产业发展。”市住建局园林科科长程瑞霞说,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12平方米。
乘势而上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走进帝森克罗德厂区,一座清新雅致的白色小楼映入眼帘。白色小楼光储充立体耦合,“呼吸吐纳”间,即可实现存储和放电。“储能柜就像一个蓄水池,把用电低谷期富余的电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储能和光伏搭配,能够进一步延长‘绿电’使用时间。”帝森克罗德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余年间,公司专注创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目前拥有近400项专利,已发展成为集智能配电、新能源、微电网、AI智能物联网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昆山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布局以新能源为主导、综合能源服务为支撑的绿色低碳产业,聚焦发展“风口”,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光伏、储能、智能电网、智慧能源等产业蓬勃发展。如总投资50亿元的协鑫光电钙钛矿GW级项目在昆山高新区奠基,总投资40亿元的中信博新能源总部产业园项目落户陆家,晟成光伏新能源核心装备产业化基地二期启用、三期项目签约……一大批头部企业持续加码投资昆山,推动产业“点线面”聚集发展,让产业发展“聚成链、链成势”,释放新动能。
昆山还积极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双碳”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围绕中国低碳发展国际合作先行区、长三角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高地、(近)零碳园区高质量建设示范区三大定位,聚力建设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加快培育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碳”路先行,传统产业主动变“绿”,新兴产业持续造“绿”,绿色已成为昆山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责任编审 | 李传玉 姚荔青
融媒体记者 | 丁燕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4496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