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昆山】别致美味,留住水乡记忆

03月06日 16:40

暮色中的锦溪,小桥流水倒映着青瓦白墙,一缕焦香悄然漫过青石板路。循香探访,方知是沿街老铺的袜底酥正出炉——这形似袜底的酥脆茶点,用百年时光烘烤出一部活态的非遗史诗。



袜底酥的外表朴实无华,形如腰子,焦香外皮上点点芝麻点缀。轻薄小巧的“身子”、金黄鲜亮的色泽、丝丝缕缕的香气,让人忍不住赶紧拿起一片送至嘴边,轻咬下去顿觉酥香溢满舌尖,葱香间,若隐若现的小麦香气溢出,正是食物原本的香甜与满足。“之前有朋友推荐来过,今天过来尝了一下,确实很酥很香很脆,有那种小时候传统的味道。”游客王女士说。



“这个店是从我爷爷那一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到现在差不多也30多年了,很多人也都是回头客。”在小毛糕饼店,第四代传人沈浩正热情招待前来品尝购买的顾客。店内,几位阿婆有序忙碌于和馅、制作酥油、擀面包馅等工序。“袜底酥看似简单,其制作工艺实则讲究,包括制面皮、制油酥、制馅、制坯和烘烤五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马虎不得。”沈浩介绍,袜底酥的美味不仅在于用料实在,更来源于坚持传统的制作工艺:油皮的制作需要将食用油和水搅拌均匀,随后将油酥包进去,用擀面杖将混合的面团擀成薄片状,再反复折叠,以带来口感上的丰富层次;馅芯则放入盐、白糖、葱油;最后赶制形状,将面剂轻轻地按压成“袜底”的形状,一片片饼皮薄如面纱的袜底酥就成型了。



离小毛糕饼店不远的锦龙糕饼店同样口碑甚好,小店面积不大,生意却颇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购买。“酥松的口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烘烤的技术。烘烤时,须一步不离地守在旁边盯住炉膛,直到酥饼呈现鲜亮的光泽、散发出清香时才出炉,这样烘烤出来的袜底酥薄脆透明,吃起来酥松可口。”锦龙糕饼店的师傅坦言,为什么制作工艺这么严苛呢?当人们趁热咬上一口,便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酥饼入口的一瞬间,松酥的皮层里包着软乎的馅芯,甜中带咸的椒盐溢入舌尖,让人回味许久。烘烤时,来往的游客不时被醉人的香气吸引而来。


说起袜底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宋孝宗来到锦溪,由于旅途劳累,国事缠身,胃口全无,心急之中陈妃找当地的百姓为夫君做些点心。宋孝宗感到肚中饥肠辘辘就大口吃了起来,想不到味道比宫中的“东坡饼”还要香酥,因为点心形如袜底,袜底酥便由此得名。有关袜底酥的传说不仅流传了一代又一代人,它的制作技艺也被保留和传承至今。如今,锦溪袜底酥制作技艺已成为昆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凝聚了江南水乡的传统滋味,多年来备受各地游客的青睐。当暮色西沉,油纸包着的温热穿越廊庭,游人的齿痕与宋孝宗的咬痕在时空里重叠——这哪里是点心,分明是水乡人用面粉写就的《清明上河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月光爬上文昌阁飞檐时,糕饼铺的灯笼仍在夜色中摇曳。和面声、炭火声、酥裂声,合奏着千年不绝的江南絮语。袜底酥的故事,在匠人的皱纹里生长,在食客的赞叹中流转,将水的柔韧与麦的坚韧,酿成时光里最隽永的甜。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李艳萍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4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