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二十四节气·惊蛰】春回大地,万物萌动

03月05日 15:41

北京时间3月5日迎来惊蛰节气。此时“九九”已尽,大地春回,万象更新,风和日丽,草木初萌。“春雷响,万物长”,沉睡一冬的蛰虫也开始惊醒而出。惊蛰的到来,是春天的真正开始,一切蛰伏的美好都在醒来。

  


此时的昆山,姹紫嫣红,鸟鸣婉转,春光融融。歇马桥头,梅花正盛;亭林园中,玉兰初放。艳丽的梅红与清冷的粉白,恰好呼应惊蛰二字,各有各的美丽。

  


节气的由来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这一节气出现在太阳到达黄经345度,一般在公历3月5日至6日之间。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

  

“蛰”,指“藏伏”,昆虫入冬藏伏土中;“惊”指“惊醒”,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早在秦汉之前,“惊蛰”节气就已确定,当时称为“启蛰”,列在“立春”和“雨水”之间,后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启蛰”改为“惊蛰”。此后,“惊蛰”又被列在“雨水”和“春分”之间,成为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这一顺序沿用至今。

  

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桃花已红,如霞似锦;黄鹂鸟开始鸣叫;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

  


气象与农事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来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万物生机盎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时节。因此,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宣告了春耕的开始,田间地头将呈现一片繁忙景象。唐代诗人韦应物《观田家》中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元稹在《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中写:“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互芽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相比之下,民间农谚则简单明白得多:“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过罢惊蛰节,耕地不能歇”。周而复始,古代中国人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春雷惊蛰的“提示音”中,开始了年复一年辛苦的劳作,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古人眼中的惊蛰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寥寥几句诗,描绘出一幅春季农家耕种的画面。春雷乍响,乡间阡陌,草木萌新,细花吐蕊,年轻力壮的男子穿梭在一片春意里忙碌着。他们耕牛犁地,饮牛溪涧,虽然累却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让他们雀跃无比。


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

(唐)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元稹通过诗情画意的语言,一点点在天地间慢慢铺展开来的斑斓春色,揉在字里行间。诗中对节气的变化描写很细腻,既呈现了惊蛰时节特有的风光,也把绚丽的春光刻画得引人入胜。



农事谚语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春季生产掀高潮,从南到北忙春耕。

麦田施肥和浇水,紧跟锄搂把土松。

春季造林好时机,因地制宜分树种,

栽后护理要认真,光栽不护白搭工。

家禽孵化黄金季,牲畜普遍来配种,

天暖花开温升高,畜禽打针防疫病。

快把鱼塘整修好,放养鱼苗好节令。

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春雷响,万物长。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麦成堆。

惊蛰地气通。

惊蛰断凌丝。

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地化通,赶快耕。

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传统民俗



◎ 驱虫

惊蛰时节,大地回暖,冬眠的蛇虫鼠蚁从酣睡中苏醒。《千金月令》记载:“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人们会在惊蛰当天撒石灰粉或熏艾草,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驱赶爬虫走蚁,以达到净化环境、驱除蛇虫鼠蚁的目的。

  

◎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 吃梨

在民间,还流传“惊蛰吃梨”的民俗。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节日忌讳吃梨。不过,此时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俗话有云:“冷惊蛰,暖春分”。从养生的角度讲,仲春时节还是乍暖乍寒,容易口干舌燥,吃梨可以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可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起居养生



惊蛰时期总的来说是明显变暖,所以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的侵袭。

 

按照传统中医五行学说理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者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如果由于气候、情志、饮食等因素,造成某脏器生理机能的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机体动态平衡,出现疾病。中医认为,春季人体肝气旺,是肝脏机能活动的旺盛时节,所以惊蛰养生,就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使肝脏机能正常,以适应惊蛰气候的变化,减少疾病发生。

  

养肝是多方面的,首先要重视精神调养,应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静、愉悦的心态,以保持肝的健康。饮食上,宜适当吃些葱、香菜等,这类食物温而发散,与春季气候相适应,对人体有益,而生冷之物则应当少食,以免伤害脾胃。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赵迎飞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44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