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昆山】石锁承古韵,非遗绽新花
每晚六点半到八点半,几乎是雷打不动,青阳路和同丰路交界路口的石锁训练场内总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几十斤重的石锁在手中抛接飞舞,不同性别、年龄、口音、职业的人,因为对石锁运动的热爱而聚集在这里。
“征战沙场,它是兵家习武之道;放眼今朝,它是强身健体之法。”石锁运动起源于军营,在昆山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初期,起初用于习武,后来作为竞技器具流传于民间。2021年3月,昆山撂石锁技艺被列入昆山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1月列入苏州市非遗项目。2021年,昆山市石锁运动协会会长戚正兴成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22年成为第三批昆山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戚正兴响应感召,投身于石锁技艺的推广。在他看来,石锁运动不仅有益身心健康,更是一项优秀传统文化,亟待传承发扬。谈及撂石锁与其他运动的不同,戚正兴说:“石锁飞舞在空中,人的注意力和精气神会本能地聚焦在动作上。所以在练习时能达到一种平心静气、精神集中的状态。”昆山市石锁运动协会教练徐雪根认为,石锁的魅力在于它能锻炼到全身,握力、腕力、臂力及肩、背、腰、腿的力量都可以在抛接石锁中得以提升,对石锁的抓握还可以刺激手心的穴位。
光是愉悦身心,还不足以让人数年如一日坚持一项运动。戚正兴说:“石锁运动还具有‘社交性’,大家一起练,越练越起劲!”石锁可一人单练,也可双人对抛,甚至多人多组抛接。多人合作既能增加观赏性、趣味性,又能培养彼此默契,激发团队合作意识,弘扬相互协作的体育精神。每到训练时间,石锁爱好者们齐聚锁场,一起挑战、相互鼓励,累了就在一旁喝茶聊天,各行各业的人因石锁而联系在一起,情谊在这片场地升温。
戚正兴是戚家军的后代,家中长辈都热衷于撂石锁。如今,他也将这份对石锁的热情传递给他的妻子和孩子。戚正兴和妻子孟伟琴同为中国石锁领军人物“石锁王”王秉荣的徒弟,二人一同上过CCTV-4、CCTV-12等电视节目推广石锁文化。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戚正兴的女儿戚香与儿子戚相龙也爱上石锁。
“我们专门定制了2公斤的小型石锁,适合中小学生进行练习,且橡胶材质的石锁也打破了场地的局限性,练习的场景也逐渐多元化。”正在上大学的戚相龙,多年来致力于将石锁项目推广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接触石锁,爱上这项非遗运动。在培本实验小学,戚相龙与数百名小学生一起练习石锁操,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经过教学练习,同学们不仅学会了石锁的基本动作,还感受到传统体育的魅力所在。
目前,市石锁运动协会在开发区实验学校、培本实验小学等全市23所中小学进行非遗推广活动。“我们热忱欢迎广大中小学生加入到非遗石锁运动中,既能强身健体、活跃身心,又能使古老的石锁运动焕发新的活力。”戚正兴说。
责任编审 | 李传玉 冯涛
融媒体记者 | 阮欣悦
融媒体摄影 | 季昊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43646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