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争先,滔滔不绝。近日,在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上,落地昆山、总投资近70亿元的4个人工智能项目进行了签约。此前,扎根昆山37年的沪光增资扩产,总部研发大楼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开工、投产,总投资分别为50亿元和120亿元的协鑫、立讯等新项目相继签约......一直以来,项目建设被称作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与底气。新春刚过,昆山起步就加速、开局即冲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到底抓到了什么?
抓项目就是在抓产业链,夯实的是发展之基。重大项目是昆山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棋”,也有人将重大项目比作产业升级的“核爆点”,其往往能激活整条产业引发“链式反应”。如近期签约的沪光集团利用“链主”企业优势,推动张浦镇与源荃汽车销售服务(昆山)有限公司就高端品牌新能源汽车体验交付中心项目达成签约,实现通过一根汽车线束拓展到整车销售板块,带动了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催生出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因此,可以说抓项目就是抓产业基本盘,昆山正以重大项目为支点,撬动“2+6+X”产业布局全面升级。
抓项目就是在抓人才链,凝聚的是创新之力。重大项目往往涉及高端产业和前沿技术,如同“磁石”般持续吸引优秀人才。昆山深谙“项目是载体,人才是引擎”的发展逻辑,所以常年来马不停蹄对接客商、一着不让跟进项目,目的就是为了紧紧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同时,优秀项目的集聚能够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当前,昆山大力构建“1+N+X”人才科创政策体系,在科研支持、居住保障等方面形成制度闭环,让人才流入又融入,安心又安家,通过人才的集聚反哺项目升级,形成“项目引才、人才促产”的良性循环。
抓项目就是在抓服务链,强化的是竞争之翼。每一个重大项目的落地,都是对营商环境的一次检验和提升。从“三天发四证”到“一天发五证”,从实现“交地即发证、发证即开工”拓展到“签约即交地、交地即发证、发证即开工”,背后是“马上办”“全生命周期服务”等创新机制的有力支撑。人们常说,重大项目是检验营商环境的“试金石”,营商环境是孕育重大项目的“营养土”,二者相辅相成。多年来,昆山不断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政策措施,持续擦亮“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推动重大项目与营商环境相互促进、共生共荣。
“一子落,满盘活”。抓项目,牵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凝聚了高层次人才的智慧,擦亮了本土营商服务品牌,为昆山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