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汤头煮江南,一筷挑起岁月香!

03月06日 16:40

昆山奥灶面制作技艺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昆山半山桥堍的烟火升腾之处,有一家承载着百年记忆的面馆——奥灶馆。浦建强是昆山奥灶面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在这灶台前,守护着这门手艺的同时,也守护着无数食客对家乡味道的深情眷恋。



奥灶面,这看似普通的面条,实际上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奥灶”二字,一说源自“鏖糟”,形容店面简陋、汤汁浑浊,却别具风味;另一说,“奥”代表奥妙,“灶”指的是灶头,意味着烹饪有其独特窍门。奥灶面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经过岁月的洗礼,凭借其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江南饮食文化中一张闪亮名片。


浦建强表示,他对奥灶馆和奥灶面的最初记忆,是满月宴时与红鸡蛋一同收到的面票,以及进城赶集卖货后,去奥灶馆亭林路店享用一碗面的喜悦。那时,跟随长辈走进奥灶馆,被那袅袅升腾的热气和扑鼻而来的鲜香所吸引。目睹师傅们在灶前忙碌,手法娴熟地下面、浇汤、码料,一碗碗色香味俱全的奥灶面便端上了桌,食客们吃得酣畅淋漓,赞叹声此起彼伏。从那时起,这门手艺便在他心中播下了种子。机缘巧合之下,几十年前的食客,如今成为了学习和传承奥灶面制作技艺的制面人。



评价一碗奥灶面是否正宗,需经过六道工序:一看,二闻,三挑面,四吃浇头,五吃面,六喝汤。一碗红汤奥灶面,讲究汤色红亮,闻起来有淡淡的鱼香,细白的面条如鲫鱼背般露出汤面,再点缀以青绿的蒜叶,仅一眼便令人食欲大增。面条的摆放看似随意,实则大有讲究。为确保面条在汤中露出“鲫鱼背”,浦建强需要精确控制面条的分量,并熟练掌握捞面技巧,用筷子挑起面条在锅中不断翻动,七八秒后捞出,以保持面条的整齐。



“唱戏靠腔,吃面靠汤”,汤是奥灶面的灵魂所在。以浓厚鲜香的红汤为例,大约需要六只整鸡、二十斤猪大骨、二十斤猪脚,以及鱼头、鱼尾、鱼鳞、鳝骨、螺蛳等食材和十几种中药材,经过6至8小时的熬制,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控制,才能熬出那红亮鲜香、浓而不腻的汤底。奥灶面的浇头种类繁多,有爆鱼、卤鸭、焖肉、虾仁等,每一种都需要精心烹制。以爆鱼为例,选用新鲜草鱼,切成薄片,用葱姜蒜等调料腌制入味后,放入热油中炸至外酥里嫩,再放入特制的卤汁中浸泡,让鱼肉充分吸收卤汁的味道,入口即感鲜香酥脆。


在传承奥灶面制作技艺的过程中,浦建强不断探索创新。一方面,他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利用老汤确保每一碗奥灶面都能保持其独特的传统风味;另一方面,他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当下人们的口味偏好、健康理念以及消费趋势,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



“为了更广泛地传承奥灶面的制作技艺,并扩大奥灶馆品牌的影响力,我们不断推进奥灶馆的直营店、加盟店业务。”浦建强说。目前,奥灶馆已开设了12家门店,除了昆山,在南京、无锡、苏州园区等地都有奥灶馆的身影,累计培训了超过百名厨师以传承技艺。展望未来,浦建强希望奥灶馆不仅可以遍布昆山的每一个区域,还能扩展到全国各地,让昆山的餐饮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人知。



奥灶面不仅仅是一碗面,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份情感寄托。它见证了昆山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无数昆山人的乡愁。浦建强表示,作为传承人,他既要做好“手艺人”,也要做好“守艺人”,让奥灶馆奥灶面的鲜香飘向更远的地方,续写属于它的百年传奇。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闵媛依

融媒体摄影 | 陆恒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4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