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164个村村均总收入超1300万元
近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4年,昆山164个行政村(涉农社区)村均总收入1349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705万元,其中120个村(涉农社区)总收入均超千万元,高新区泾河村村级总收入达4442万元,位居全市第一。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71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6:1。
“一年增加1120万元,昆山高新区五联村村级总收入达到3700万元,增幅超25%,发展势头活力满满。”这是五联村2024年的发展成绩单。
近年来,五联村灵活运用“盘活整合”策略,对村庄内的每一处“金角银边”进行深度挖掘。以“退”为“进”,实施“4217”五年倍增计划,重点推进40亩林下经济开发,建成昆山首个以服务中小学生,以文化娱乐、军事拓展、家国教育为主题的研学阵地,五联村还完成20亩土地办证收储,为持续服务营商环境,奠定配套基础;腾改隐患资产,打造10亩前店后厂模式,推动配套服务提质提优。五联村还推进7亩小河岸路厂房提档升级,实现厂房容积率和收益率“双翻番”,将闲置的土地转化为致富的资产,让曾经被忽视的“边角料”实现“变废为宝”的华丽转身。一系列有力举措,为五联村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探索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昆山持续筑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根基,打造“百村共富”政策矩阵,制定实施了《关于推进强村富民“百村共富”高质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行动方案》《昆山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等统筹性政策文件,研究出台《昆山市乡村振兴“百村共富”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试行)》等一批创新性政策,全面夯实制度保障。出台《昆山市深入推进金融赋能乡村振兴“五百行动”的实施意见》,深化村银、村企联建模式,全面激发镇村两级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积极拓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和空间,持续推进“昆澄投资基金”和“昆农惠”项目。加强农村集体无证资产补办证工作,2024年成功补办资产62处,涉及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进一步提高资产效益。有序规范村级联合发展实体管理,对全市村级联合发展实体加强综合性考核,统一使用“鹿村通”、农村产权交易等信息化平台开展业务全过程管理,推动企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村级联合发展实体健康发展。2024年,全市22家村级联合发展实体向村集体分红1.28亿元,村均分红78万元。
项目是激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能。昆山持续推进产业赋能“百村共兴”行动,续写产业文章,聚焦“阳澄湖大闸蟹、柏庐大米、昆山梅山猪”三大本土特色产业,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大闸蟹产业链带动就业3万余人,年产值近40亿元。集中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构建从“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一粒小麦”到“一片面包”、“一个水果”到“一瓶果汁”的完整产业链。用活用好“一村二楼宇”、过渡期停租补贴等配套政策,推动各级加大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资源、资金支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不断增强村级造血功能。2024年,昆山累计新建(续建)、购置和翻建“百村共富”载体项目15个,总投资约3.3亿元,全部建成运营后预计增加年收入约3000万元。
为指导村集体抓项目,昆山印发《2024年昆山市农业招商工作意见》,编订首个全市农业农村投资指南,健全市镇两级专业化、市场化招商机制,推动区镇招商、科技部门围绕村级载体招引一批优质企业、引进一批优质项目,为村级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增量。
人才是乡村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昆山通过“点单式”精准选配、“套餐式”关爱培育、“清单式”压实责任,把懂经济、善经营的“第一书记”安排到“三农”一线,进一步充实村两委班子。常态化举办农经管理人才培训班,成功培育出一批高素质农民。立足“三农”发展需要,与扬州大学等高校开展校地合作,累计培育委培生8届253人。持续做优北京大学(昆山)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践基地建设,培育“农村区域发展”复合型人才。此外,不断提升服务监管水平,构建村级事务公开机制,完善智慧“e阳光”、数字农村监管平台功能等优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村级资产资源配置最优化。
今年,昆山将以“五百行动”为总抓手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持续健全政策体系,深化农村改革,多元探索产业路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全面释放乡村发展活力,积极探索新时代强村之路,努力在共同富裕上走在前、做示范。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张欢
供图 | 张欢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4295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