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顺势卡位,新赛道上“+”强竞争力

01月07日 15:58

■主持人:

记者 肖旻泰 张 田


■嘉宾:

市人大代表 曹中婷 王 阳

市政协委员 张 亮 陆师球

市科技局副局长 张东营

市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 王 亮


2025年,昆山顺势卡位新赛道,聚力提质增效,坚持“核心产业+”,通过研发制造、品牌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曲线;加快“人工智能+”,以“AI+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培育更多垂直领域大模型,壮大信创、软件、数据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布局“新型电商+”,推动企业同步考虑生产、销售两端,提升“昆山造”美誉度和品牌力,为优化工贸结构打开更大空间。围绕此议题,昆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邀请正在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展开讨论。


坚持“核心产业+”

  增强竞争领先优势  


主持人:产业发展,向“新”而行。在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实践路径的进程中,昆山应如何更好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二三产业协同,实现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持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领先优势。


曹中婷:越是关键时刻,越能看出一座城市的眼光和雄心。近年来,我市把坚守实体经济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核心产业+”,持续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围绕全市大局,陆家镇进一步构建完善“4+3+X”现代化产业格局,持续扩大好孩子、中信博等龙头企业的“链主”创新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加速集聚,推动民生用品、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围绕智能机器人、医美生物科技、智慧农业三大新兴赛道,以百亿级为目标提升华成智能机器人、中韩医美、中欧现代农业等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建设;依托顺丰长三角创新总部基地、博浩长三角智能算力中心等重大重点项目,加快布局低空经济、绿色低碳经济等未来产业,不断为全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注入澎湃动力。


张亮:一座城市,在从“制造”向“智造”转变中如何实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协同发展,我认为平衡好“投入产业”和“产出产业”的关系尤为关键。我市持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基本盘地位不能改变,可通过数字经济赋能,着力推动产业“智改数转”;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坚定信心不能改变,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要因地制宜,并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才能“事半功倍”;优化营商环境不能改变,要通过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保障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擦亮“昆如意”营商服务“金字招牌”。


加快“人工智能+”

  打造更多应用场景  


主持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昆山应如何推动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和应用落地,使其更好地赋能千行百业、服务千家万户?


张东营:科技部门将坚持围绕产业做科创,聚焦人工智能领域,聚力存量优化、增量培育,重点做好科技创新要素供给大文章。做好高质量项目招引文章,持续优化“2+4+5”科技招商工作体系,编制技术图谱、搭建科技指数模型,精准落地一批领域内优质科技项目;做好高科技企业集聚文章,优化科技企业链式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一批领域内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做好高水平技术攻关文章,提档升级祖冲之攻关计划,深化“揭榜挂帅”工作机制、创新联合体运作模式,集中力量开展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育文章,释放“头雁人才”等政策效用,深化实施“未落户先评定”“大赛贯通”等机制,加速引培一批领域内科技领军人才;做好高能级平台支撑文章,加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转化平台、应用场景,推动领域内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应用、优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王阳:教育部2024年第32号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2030年前在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特别提到了在“中学生英才计划”中加强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青少年人才培养。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少年人才培养孵化,昆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全市各中小学大都设置了科创相关的课程、兴趣班,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乃至国际的科创比赛。在前不久结束的教育部“白名单”比赛项目“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国赛活动中,昆山学生共斩获92枚奖牌,并获全国总冠军奖牌一枚。我建议由科技、教育、科协等多部门协调优势资源,如阳澄湖科技园、元宇宙产业园等,重点加强学校科技辅导员老师的队伍建设,快速建立若干示范学校,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进校园树立标杆。


布局“新型电商+”

  打响昆山电商品牌  


主持人:发展跨境电商和直播电商等新电商模式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所需,昆山应如何抢抓新型电商发展机遇,找准发力点,寻找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量密码”?


陆师球:当前,新型电商发展迅速,同时也存在行业规范不健全、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亟待完善等问题。一方面,要打造示范载体,支持农业园区加大跨境电商项目招引力度,加快集聚一批物流、平台、贸易商、代理商等配套企业,并建设跨境电商项目孵化、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孵化培育中小企业。另一方面,要成立跨境电商发展工作专班,举办高质量的培训会、交流会,针对企业关心的跨境电商海关监管政策、税收政策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召集头部企业,举行跨境电商和直播电商企业交流座谈会,倾听企业诉求与建议,共谋未来电商发展,推动跨境电商和直播电商产业提质增效、做优做精,齐心协力打响昆山的电商品牌。


王亮:近年来,我们积极顺应新型电商经济发展趋势,加快推动供销社传统社企的转型升级,为发展电商经济探索了新路子。比如,把“佐邻佑社”“昆供百农”“捷强超市”等电商资源整合打造成综合性的市级供销电商平台,助力打通系统“内循环”。再比如,通过与世界500强企业、互联网头部公司合作,“靠大联强”打造“供销IP”,与益海嘉里合作打造“鹿小焙”烘焙品牌,与网易公司定制化合作推出“商厦优选”联名款等,提升了供销品牌及产品的曝光度、知名度。同时,还进一步创新营销模式,通过直播电商、团购等模式打破线下门店传统销售渠道的局限,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接下来,还将继续加快“传统”向“新兴”转变的脚步,坚持“智慧零售”,以线上赋能线下,扩大供销数字平台的使用用途和消费场景,拓宽供销数字平台应用“朋友圈”,不断提升商贸流通企业服务能力和消费者体验度。


融媒体记者 | 肖旻泰 张田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38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