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星渎绿能e站二期工程投运

01月04日 15:44

1月3日,昆山市南星渎绿能e站二期工程投运,成为江苏首座AI智慧调控光储充换一体化站,可实现智能优化光伏、储能、充电桩协同运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国家能源局等部委相继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和《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等政策,鼓励各地建设光储充一体化的充电场站,而协同控制技术是这种充电站的关键技术。

  

国网昆山市供电公司以南星渎绿能e站为试点,打造光储充换一体化示范站,不断尝试协同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二期工程建成后,站内配有18台快充桩、2台V2G充电桩、2台公交充电桩、两组600千瓦超充堆和一座第三代换电站,能够满足58台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此外,该站还配置了容量为352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1套100千瓦/215千瓦时储能装置和1套250千瓦的柔性互联装置,并首次应用新型协同控制技术——基于大模型的微电网运行控制技术。

  


该技术是国网昆山市供电公司联合国网江苏电科院研发,可通过掌握当天气象数据、光伏数据、充电负荷以及第二天的气象预报数据,预测第二天光伏出力和充电负荷数据。根据预测数据结果,用户侧能源管理系统能自动计算出储能的启动时间和功率大小,实现储能的充放电时间段和功率灵活调节。

  

“用户输入当天气象、光伏、充换电负荷以及第二天的气象预报数据,可以自动预测第二天光伏出力和充换电负荷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场站可灵活调节储能、换电装置的充放电时间段和功率大小,实现源网荷储协同运行,保证运行收益最大化。”南星渎AI智慧调控充电站负责人赵霄尉介绍,新技术应用以后,绿能e站光伏消纳率可从96.0%提升至99.7%,储能日均放电量提升48.12千瓦时,套利能力提升25.1%,较新技术应用前,光储运行综合收益提升14.07%

  


“大模型技术为微电网的高效运营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它不仅可以指导充电站内的光储充换资源协同运行,还可以推广应用到工业园区、农场鱼塘等新型微电网场景,将新能源与传统工、农业生产负荷结合,优化生产排程、设备运行策略,让生产运营收益最大化。”国网江苏电科院专家易文飞介绍。

  

据悉,南星渎绿能e站实现AI智慧调控后,可缩短储能投资回报周期,促进充电站光伏就地消纳,为区域微电网建设提供新思路,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


融媒体记者 | 甘晓凡

通讯员 | 张君怡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38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