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娄门鸭周市安“新家”
鸭子天性乐水,但在位于周市镇的小泾村,500多只娄门鸭住上了现代化的鸭舍,过上了智能化的生活。饲养员们只需要按下按钮,就可以实现自动喂料、喂水、环境控制、除粪等日常工作,鸭子们享受着科学调配的“营养餐”,进食过程卫生又高效,大幅降低了日常巡查、上料、清粪等生产环节的人工投入。
穿好防护服进行消毒后,记者进入鸭舍,看到每10只鸭子同住一个“隔间”,一副悠闲自得的模样。昆山市娄门鸭育种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吴晓萍告诉记者,鸭子们来到“新家”后,由于陌生的生活环境,刚开始还有点不适应,他们还针对性地制定喂养方案,耐心地教鸭子们进食饮水,在科学合理喂养和一次次耐心地教导下,鸭子们慢慢地适应了这个“新家”,并在“新家”茁壮成长。
据了解,娄门鸭原产地为苏州市,因当地养鸭的群众及孵坊集中在娄门一带,故名娄门鸭。娄门鸭性情温和,产蛋量高,肉质细腻,含脂适中,口味较好。随着苏州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娄门鸭饲养量急剧减少。为保护珍贵的地方资源,自2008年起,市农业农村局开展娄门鸭抢救性挖掘保护,经多年努力于2015年1月被列入《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6年12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2018年1月,娄门鸭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为进一步加强娄门鸭种质资源保护,市农业农村局从2022年起筹备异地新建娄门鸭保种场,并于2024年11月投入使用。娄门鸭保种场建设项目位于周市镇小泾村,占地面积423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设有办公楼、孵化室、饲料仓库、产蛋舍、育雏育成舍、贮肥间等,采用自动饮水、自动喂料、自动刮粪、自动环控、自动除臭等工艺,配备物联网+系统,实现装备现代化、管理智慧化。
周市娄门鸭保种场的投产运营,既可以满足“一场一种”保种要求,扩大了种群数量,提升了保种质量,又可以推动娄门鸭在“稻鸭共作”生态养殖模式中的应用,实现以推促保。我市创新性地在全市推广娄门鸭“稻鸭共作”养殖模式,使娄门鸭在“稻鸭共作”期间发挥除草、肥田、除虫、中耕浑水等作用,让稻因鸭而优、鸭因稻而肥,最终生产出优质的“稻鸭米”和“稻田鸭”;还可促进地方资源嫁接周市燠鸭等产业链,以产业兴旺促种业振兴。
融媒体记者 | 李艳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综合 | 周市发布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38346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