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发布4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打造会“呼吸”的智慧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能调蓄降雨、削减洪峰,净化生态、美化环境,还能提供运动、休闲、娱乐、疗养的好去处,提升城市品质、增强群众幸福感……近年来,昆山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海绵理念融入各类项目建设中。比如“海绵+校园”,成功打造玉峰实验学校南校区、蓬朗高中、远政路幼儿园等一批集海绵功能与科普意义于一体的海绵校园。再比如“海绵+道路”,建设了博士路、虹祺路、才清路等高颜值、强性能的海绵道路项目。还有,将海绵理念融入老旧小区改造,完成了许文塘、板桥新村等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以“小切口”带动“大提升”,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为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支撑体系,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质增效,近日,市住建局海绵指导中心编制发布了《昆山市校园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技术指南》《昆山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技术指南》《昆山市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昆山市海绵城市建设植物配置技术指南》等4项技术指南,丰富“海绵+”模式内涵,赋能打造会“呼吸”的智慧城市。
海绵校园
让科普教育触手可及
海绵城市理念应融入校园整体设计中,遵循减少排水管网压力、保证校园水安全的原则,综合考虑校园内外管网与周边水系,系统治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区域调蓄,实现“蓝绿灰” 统筹,从而构建“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绿色校园。同时,将海绵和生态的科普教育贯穿于校园海绵设计,联动趣味性景观,寓教于乐,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玉峰实验学校南校区项目结合建筑群空间布局特点,在不影响阳光草坪活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微地形控制,将屋面雨水与地表径流引入下凹式绿地,通过纵坡地形,将雨水径流导入湿塘。晴天时作为儿童的课间活动区域,大雨时变身为雨水汇集的天然“小溪”。学校最大限度发掘海绵校园的科普教育功能,实现海绵理念与使用功能的自然融合。校园内模拟雨水自然循环的水景生态体系,引发学生思考“雨水是如何循环的”等相关生态知识;具有特色的垂直绿化、小车雨水罐、雨水花箱等互动设施,引导学生在观察互动中进一步理解海绵城市理念。今年以来,我市相继建成远政路幼儿园、蓬朗高中等多个海绵型校园。
海绵小区
探索城市更新创新模式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运用海绵理念应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先民生后提升、先规划后建设、先功能后景观、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充分考虑待改造老旧小区基础条件特点,重点解决老旧小区雨污合(混)流、雨水无组织径流等问题,通过雨污分流、雨水断接、雨水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措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有效过滤和滞蓄。同时,兼顾小区的实际需求与小区综合整治、景观提升协同推进,做到系统效益最佳。
在许文塘、板桥新村等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过程中,昆山注重运用“海绵+”理念,在实现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的前提下,结合老小区用地条件紧张、地下管线复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融入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环保雨水口等绿灰结合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提供了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解决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老旧小区“更新路”。
海绵道路
打造低碳生态宜居街区
道路作为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载体,应严格落实城市排水防涝要求,统筹考虑道路红线内外条件,明确汇水范围,并做好竖向衔接,确保排水安全。
道路海绵建设应根据规范要求明确控制指标,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综合施策,结合周边地块情况,将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融合,统筹安排,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更优质的居住条件。
乌江路改造过程中,将生物滞留池融入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并将道路海绵排水系统与周边两处小游园排水体系相连,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海绵城市生态排水系统。同时,优先利用海绵设施土壤渗透、缓滞、净化能力,在设施结构层内布设穿孔盲管,保证设施结构和生态植物稳定性,将现有海绵元素合理串联,打造乌江路海绵特色示范项目。
海绵景观
构建更“吸水”的花园城市
目前,昆山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来完成,大多数海绵城市绿地建设主要以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为主。海绵城市建设植物配置技术指南旨在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昆山市海绵城市设计中关于植物对于加强径流污染控制、发挥美学效益、提高海绵植物生境。
庙泾河中央水廊景观提升工程充分利用河道两侧绿化空间,调整场地竖向,组织地表径流,将项目范围内的雨水径流收集后,引入地块内海绵设施中进行调蓄、净化和处理。该项目结合河道两岸居住环境及地形特点,从功能性、经济性、适用性及景观效果角度出发,建立连续的生态雨洪廊道,运用不同高程草阶台地组织雨水,多余雨水经积蓄、渗透和净化后就近排入水系;结合慢行系统、休闲配套等功能,搭配活动空间,合理设置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和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既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削减面源污染,又营造更加生态宜居的休闲河岸景观带。
自2009年开始探索建设海绵城市以来,昆山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策略,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的同时,积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致力于完善本地技术标准体系,先后组织编制了《昆山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昆山市生物滞留池施工指南(试行)》等技术指南、标准20余项,有力保障海绵项目实施。未来,昆山将继续加强对海绵项目建设的规范与引导,让各类海绵项目建设“有理有据”,打造更多优质海绵项目,助力建设水安、水兴、水美的现代化江南水乡。
融媒体记者 | 陈曦 唐昊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37728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