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开发区:深化对台合作优势,打造两岸融合“新样本”

12月24日 15:30

前不久成功举办的2024海峡两岸(昆山)马拉松赛,展现了16000多名海峡两岸参赛选手最美的姿态、最大的热情。他们拼搏的魅力、融合的精神、同胞的友谊,都镌刻在如画的赛道里,进一步增进了两岸同胞感情,丰富了“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内涵。



作为在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今年以来,昆山开发区秉承“两岸一家亲”理念,不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走深走实,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为广大台商台胞融入大陆新发展格局、参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广阔平台,不断助力昆山擦亮“对台合作第一城”城市品牌。



以“惠”促融  合作路径更广



11月30日上午,为期两天的2024第十三届“昆山妈祖杯”海峡两岸慢速垒球邀请赛开赛。来自两岸的19支球队以赛场作为“交流场”,用一颗小球连接起了两岸人民的友谊,打出了交流融合的“全垒打”。


台湾通阳慢垒队队员张淑燕曾在昆山工作过10年,听说有机会参赛,立马报名参与。“就想回来看看,到老地方走一走。”据其介绍,本次赛事在岛内报名十分踊跃,很多台湾球员都希望来昆山看看,也有一些球员已连续多年报名参赛。


“这是我第三次来昆山,每年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里发展得太快了!原先球场前面还是一片荒地,现在又建起几栋居民大楼。”参赛选手谢丰安说,在这次五六天的短暂旅程中,他们切身感受了城市发展,体验了人文风光,感受祖国大陆的发展新成就。


从安居到乐业,从追梦到圆梦,越来越多台胞被昆山不断释放的善意和利好吸引,以各种身份走进开发区、了解开发区、留在开发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



殷殷嘱托,牢记在心,落实于行。近年来,昆山开发区切实把上级对台的“规划图”变为“施工图”,不断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让广大台胞在这里福祉更实、未来更好。


昆山市台胞台企一站式服务中心是开发区对台服务工作延伸的全新载体平台。自今年9月13日启用以来,中心通过“一条龙”专项政策与“一站式”专属服务,打造对台服务理念的“第一窗口”,“线上+线下”已累计服务台胞超700人,成为台胞来昆投资择业、居住生活的“落脚第一站”。“人还没到昆山,就已经被昆山的热情‘融化’了。我一定要向身边的朋友‘安利’。”不少台胞坦言,中心“一站式”的贴心服务是昆台融合的生动缩影,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昆山“第二故乡”的温暖与关怀。


只有保障更有力,生活才能更安心。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昆山开发区不断完善涉台个性化服务清单,台商台胞在这里可享受子女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等便利与优惠政策。例如,为部分因特殊原因没办法通过积分入学的台籍高管子女解决就学需求,积极打通东、西部医疗中心的台商台胞就医绿色通道,为台商台胞提供“快捷挂号、便捷就诊、优先检查”等服务。



以“通”促融  经济融合更实



对台工作是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大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为昆山开发区做好对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应通尽通、应融尽融。昆山开发区坚持把促进两岸各领域的互通互联,深化台资高地建设作为加强对台工作的重要抓手,以“从全局谋一域”的站位,努力将全会改革部署“全景图”转变为具体落实“施工图”。作为全区对台工作主力军,开发区台服办一方面起草《关于开发区台企融入“内循环”的情况汇报》《开发区台企积极响应“六新”产业的情况分析》等区内台企及相关产业经济分析材料,持续巩固区内台资集聚优势,打造台企“合作热土”;另一方面,常态化走访区内重点台企及台协分会会员单位超200批次,及时掌握台资重点项目以及产业布局动向,并借助赴泰国、越南招商考察契机,加大台资大项目的引进和加快重点项目投产进度。其间,开发区台服办还支持捷安特、黛妃巧克力等10家台企分别参加中国(深圳)电子信息博览会、上海国际烘焙展、上海国际自行车展等,助企业抢订单、争客户、拓市场。



“借助‘一区三镇’协同发展契机,我们还编印了‘一区三镇’台企产业名录,收录企业原材料的需求、产品及联系方式,加强企业相互间的产业认知和黏性,促进产业合作、降本增效。”开发区台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区内台企“朋友圈”不断扩容,广大台商台胞携手共进、共享机遇,助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来昆山开发区,我就留住了脚步。”台协开发区C1分会会长、昆山沪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祺炜来昆后还当起了企业项目“红娘”,多次向集团总部推介开发区的营商环境,助企业7000万元的舒利视光学(江苏)有限公司新项目最终落地。“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这里台商台胞集聚,让我找到家的感觉;另一方面,开发区营商环境优越、产业链完善,能够助力企业更好地发展。在这里发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彭祺炜说。


彭祺炜的感受并非个例,不少台胞台企也用实际行动持续加码开发区。今年,竞陆电子增资扩股,把台湾和泰国厂区的产能释放至昆山开发区厂区;嘉联益电子增资900万美元,用于生产AR/VR多层HDI柔性线路板……


台胞台企和昆山开发区的发展,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过程。在数字经济大潮下,开发区台服办持续助力区内台企转型升级,配合企业完成规上工业台企研发机构覆盖率达90%。厚声电子台籍专家获评国家级人才,汉达精密获评省第二批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实施试点企业,富士和等三家企业获评江苏省智能制造工厂,友达、捷安特也获评苏州首批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研究院建设项目。


昆山开发区不仅是台资企业进入大陆市场的极佳门户,也是助力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阵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昆山开发区新批台资项目60个,占新批外资项目的62%,同比增长11%,新增投资总额2.38亿美元。昆山市台协会会长孙德聪说,两岸经贸合作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随着昆山开发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步伐加快,将不断释放合作共赢红利,吸引更多台胞台企“回家”创业。



以“情”促融  同胞情谊更深



“昆山开发区是我的‘红娘’,我和太太就是在工作中相知相识,然后组建家庭的。两岸婚姻真的甜!”台青林菩生就读大学期间常跟随导师来往两岸,见证了大陆经济的腾飞。本科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来到台商台胞集聚的开发区实习并就业。在担任仁宝电脑HR期间,他和昆山姑娘倪玲玉喜结连理。林菩生的求职、婚姻故事,是“两岸一家亲”的缩影。


血脉相连,亲上加亲。近年来,昆山开发区常态化举办“一核心三系列”两岸交流活动,持续增强全区对台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拉近了两岸同胞的心灵距离。


以自费创办40周年为契机,昆山开发区举办2024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活动。灯会期间,慧聚广场共接待市民游客21.6万人次,除去受台风影响天数,日均人流量达1.07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49.8%,在推动两岸情感交融、提升城市烟火气、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幸福感和获得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民心向融,民心盼融。如今的开发区,每年有20多场两岸交流活动轮番上演。活动让两岸同胞的心贴得更近、情融得更深。“两岸关系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希望在青年”。两岸青年作为昆台融合最具青春创造活力的沟通者和传播者,正以青春和智慧为开发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慧聚广场,我品尝到熟悉的台湾味道,看到纯闽台风格的古建筑群和华东地区最大的妈祖庙,还听到亲切的乡音……”在2024台湾大学生来昆实习之旅活动期间,台湾大学生纷纷表示,终于理解为什么广大台商台胞会选择昆山开发区、扎根昆山开发区,也让大家明白为什么昆山是台湾人的“第二故乡”。


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如何把昆台融合动人故事传播出去,也是做好对台工作的重要一环。开发区台服办结合台企开门红、新质生产力、中秋灯会等昆台交流活动,在各级媒体发布涉台宣传共计126篇,上级约稿65篇。联合中新社组织策划昆山开发区重点台胞人物专题栏目,完成10位重点台胞的采访并在中新社专栏节目播出。在积极做好各界人士涉台接待工作的同时,共接待81批团组来开发区考察对台工作,其中涉及和硕集团、铼德集团、光洋化学、宗仁卿医院等台湾总部团组23批次。


“做好区内对台工作,无外乎以‘惠’促融、以‘通’促融、以‘情’促融,只有真心实意把台湾同胞当自家人看待,才能推动两岸关系行稳致远、融合发展。”昆山开发区台服办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紧紧围绕《昆山开发区深化对台融合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要求,进一步深化昆山开发区对台融合工作,规模化、多层次、深交流模式开展两岸交流活动,增强区内台企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台胞来昆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更大政策保障,为昆山台资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示范。


融媒体记者 | 巫晓亮

融媒体摄影 | 张骏申  黄春宇  陆恒  唐旭骋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3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