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话】非遗传承与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07月04日 09:4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件宝藏,蕴含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基因,隐藏着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精神密码。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近年来,昆山不断提升非遗传承发展水平,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街头巷尾,非遗市集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互联网上,正仪文魁斋青团子、周市爊鸭等非遗制作技艺搭上了短视频、直播“快车”,频频“出圈”;在海内外,昆曲的每一次亮相都会好评如潮……当前,非遗文化正凭借其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以一种蓬勃而强势的姿态重回主流视线。无论是年轻人的“血脉觉醒”,还是老一辈的绵绵乡愁,亦或是国际友人的震惊赞叹,都有非遗等传统文化的助力。
岁月流转,江河不息。非遗既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化石”,也不是被放置在玻璃罩里的“标本”,它就“活”在当下,让我们“见人、见物、见生活”。
责任编审 | 陈佩华 金燕博
文 | 王一旭
AI制图 | 储沁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3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