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城年产羊绒大衣约2000万件
寒潮来袭,气温骤降,位于阳澄湖畔的巴城镇,一座座羊绒大衣产业园内人头攒动,销售火爆。记者在巴城镇信保羊绒市场看到,这里集聚了一批巴城羊绒大衣生产企业,品种为双面呢大衣,款式琳琅满目。
巴城手缝羊绒大衣行业协会秘书长吴建华告诉记者,目前,巴城镇已形成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的羊绒服装产业集群,羊绒(羊毛)大衣年产量约2000万件,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手缝双面呢大衣生产制造基地。去年,巴城镇获得江苏省服装协会授予的“江苏省羊绒服装产业时尚街区”称号;今年,巴城手缝羊绒大衣行业协会制定国内首个手缝双面呢大衣的团体标准,规范大衣各环节制作要求,保障品质提升,羊绒大衣已成为巴城的一张亮丽名片。
巴城大衣产业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巴城乡镇企业苏晋集团与日本三井、韩国昭奈商事合资成立昆山昭奈华裕服装有限公司,借助外资企业的技术优势,成立全镇第一家生产手工缝制双面呢大衣的企业。昭奈华裕服装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顺利打开了日韩高端服饰出口通道,为巴城羊绒大衣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石,也为当时巴城镇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相关部门和镇党委政府推动下,一批手缝羊绒大衣生产制造企业成立,巴城羊绒大衣产业从星星点点开始走向规模发展,产业集群逐渐形成。2017年8月,巴城手缝羊绒大衣行业协会成立,标志着该行业迈入新的征程。据不完全统计,眼下,巴城镇共有上千家羊绒大衣生产、制造、销售单位,其中具备10万件以上年生产能力的服装设计生产企业约30家。
30年积淀,巴城羊绒大衣逐步从单一的出口代工,发展到如今的国内外品牌代工和自主营销齐头并进,出口欧美、日韩等国家,还拥有特雷斯塔、缦秋等一批本地企业自主品牌,并与Max Mara、Loro Piana、宝姿等国际一线品牌开展合作。
数字化浪潮给传统的羊绒服装生产带来了新机遇。苏州天顺制衣将传统的大规模、大批量化生产转向个性化、批量定制生产,引进智能化设备与数字化生产车间,并运用智能供应链管理,实时提供供应方与终端方需求数据,共享平台数据资源,达到需求与产能最大化、生产与销售智能化;昆山天信服装有限公司入选2023年苏州市示范智能车间名单,其智能制衣车间配备高精度、高速度的铺布机与裁床设备,并建有6条智能车缝流水线,把原来大批量的生产模式转化为连续、小批量、个性化、柔性高效的生产模式。
未来,巴城镇将继续聚焦祖冲之路发展轴沿线,走稳走好羊绒服装产业“品牌+时尚”“文化+创意”融合发展之路,用新零售新消费催生发展新机遇,让巴城更美、更靓、更具吸引力,打造走在前沿的时尚之城。
融媒体记者 | 阮欣悦
融媒体摄影 | 袁新宇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36743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