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宪崇法丨昆山:“宪”在行动,让法治精神入脑入心入行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它神圣不可侵犯,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昆山聚焦不同人群需求,创新普法形式,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让宪法法律融入日常生活、走入人民群众,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宪法学习宣传的热潮,让“知宪法于心,守宪法于行”的种子在鹿城大地生根发芽。
普法宣传
量身定制 法治宣传由“点”及“面”
“无论企业还是员工个人,法治意识不强,很可能会给未来发展留下隐患……”近日,全省首家县级市“百人律所”负责人张炜红再次将丰富有趣的“法治金课”送进企业。这是我市创新形式,为企业量身定制的普法“套餐”之一。
针对不同群体送上量身定制的普法“套餐”,近年来,我市各类普法活动由“点”及“面”,全面开花。
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是普法的重点所在。我市坚持以“重点对象”带动“广泛群体”,加强领导干部宪法学习,将宪法知识纳入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课题;常态化组织开展“百万党员学宪法学党章考法律活动”,将宪法作为中层干部任前考试、党员干部履职考试的重要内容,及时更新考试系统;组织新提拔、新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参观宪法公园并参加宪法宣誓,强化宪法信仰。
参观基层立法联系点
执法者首先应成为法律信仰者。行政执法人员是城市法治秩序的“守护者”,他们的一言一行,以及法治素养的提升,关乎城市形象和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市司法局与苏州大学共建合作,打造行政执法人员法治素养提升实训基地,开设行政执法大讲堂,分层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理论培训。在此基础上,遴选业务骨干,组建“雁阵”教官团,常态化开展送教轮训活动,培养“全科”执法能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清风正气、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青少年是法治宣传的重要群体。我市147所中小学校区设立普法工作联系站,3631名“法律明白人”纳入校园普法讲师团,招募500余名热心法治活动的志愿者,并创新开展“法治非遗课堂”活动,组织开展“尚法研学之旅”活动,多维度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培本实验小学宪法大道
普法阵地遍地开花,法治文化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苏州市级以上法治文化阵地33个,村(社区)法治图书室172个、法治宣传栏377个,年均开展活动500余场次。
串珠成链 法治文化走“新”更走“心”
“点上开花”更要“串珠成链”。以宪法公园、全过程人民民主宣教实践基地、人大代表之家、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景枫宪法主题公园等特色点位为重点,我市将散落在全市范围内的宪法主题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串连成线,精心打造“尚法之旅”体验路线,并创新策划模拟法庭、互动游戏、法治观影、非遗手工创造等丰富有趣、寓教于乐的法治文化体验活动,让群众在旅游休闲、体验美丽昆山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法治熏陶。
千灯镇融合廉政思想,将顾炎武纪念馆内的贵廉苑纳入“古镇古村法治游”路线,勉励参观者以先贤为榜样,营造廉政风尚;周市镇将先贤训诫、历史故事与镇域特色相结合,建设家风家训馆,打造“15分钟法治文化生活圈”路线,弘扬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周庄镇推出“‘贞丰崇法’法治文化之旅”,串联蚬江社区法宣公园、云南村、贞丰里三站,让游客沉浸式领略江南风光,感受参与江南水乡特有的传统文化习俗“吃讲茶”……各区镇也整合法治文化资源,挖掘历史先贤、文化遗产、历史名胜中的法治文化故事,整理善良风俗、家规家训中的优秀法治内容,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文旅体验,推出“一镇一品”11条法治文旅体验路线和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实践路线,寓“宣”于“游”、寓教于乐。
润物无声 让宪法精神“日用而不觉”
“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线上答题学法收获非常大,现在都成习惯了。”新乐融城社区居民吴先生一直坚持在“尚法昆山”全民学法积分平台答题学法,今年他积分位列排行榜前十名,获评“学法达人”。今年2月,市司法局创新打造“尚法昆山”全民学法积分平台,推出答题竞赛赢红包等活动,开设法治“图视文”作品征集专区,通过“开放式普法”,推动“指尖学法”成为“新时尚”,着力增强群众学法的趣味性和获得感。
“如果说建设法治公园、法治文旅体验路线等,让法治宣传阵地实现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让法治文化入脑入心入行,那么‘尚法昆山’全民学法积分平台,则是让法治切实走到群众‘掌上’,看得见、找得到,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跨省域“融合法庭”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我市坚持利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案例,诠释法律实施的全过程,用老百姓“听得懂”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今年5月,我市发布“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培养3631名“法律明白人”,率先实现以律师为主体的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公众评判庭、“吃讲茶”、民情恳谈会、百姓议事堂等“援法议事”平台和村民自治、楼道自治、院落自治等“微自治”形式,以自治激发民主活力、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以德治涤荡不良乡风,让法治照进每个人心中,成为信仰;融入日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融媒体记者 | 段晓芳
供图 | 陆恒 袁新宇 徐鹤千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35199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