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笔谈】激扬改革浪潮,谱写绿色新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使命担当。这一新举措新要求,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勾出全貌、绘出实景。苏州市昆山生态环境局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县域新实践中走在前、做示范。
增强“顶端”思维,持续稳固基础体制“四梁八柱”。昆山生态环境局坚持生态优先、系统谋划,以改革创新厚植生态福祉。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积极编撰美丽昆山建设行动方案,出台实施《昆山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行动计划(2022—2025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严格落实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出台《昆山市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与联动执法工作方案(试行)》,充分发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作用,强化全市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政治保障,实施“红色引擎融合绿色发展”十大先锋项目,积极解决困扰群众的环境难题,形成一批可借鉴复制的典型案例。
坚持系统治理,奋力提升生态环境惠民福祉。昆山生态环境局紧紧围绕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任务,把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作为提升环境质量的根本方针,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生态幸福更可感可及。强化智慧赋能作用力,积极推进“天地空一体化”智慧监测,切实增强防污治污能力。坚持以PM2.5控制为主线,深入推进重点源提标、移动源治理、扬尘源管控等124项年度治气工程。实施国省考断面工程项目106项、阳澄湖治理工程3项、太湖治理工程7项,制定实施《昆山市淀山湖水质“达Ⅲ”方案》。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积极打造“无废园区”“无废工厂”典范。始终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环境,对跨省非法转移固废危废、恶意非法排污、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数据弄虚作假等行为保持“零容忍”。
强化红线意识,坚决守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昆山生态环境局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做好省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生态破坏问题督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协作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完善。推进生态缓冲区建设,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让“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理念深入人心。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安全和应急管理“强基提能”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增强环境风险防控治理效能。
绘就绿色基底,深度激发新质生产力澎湃动能。昆山生态环境局以全市“2+6+X”产业布局、“4-1050”产业体系为主轴,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绿色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壮阔步伐。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扎实推动昆山开发区、高新区全链审批赋权事项下放到位。坚持高标准推进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夯实技术创新基础,持续创建近零碳工厂、零碳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推动更多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深度应用。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把绿色低碳作为抓项目建设的前提,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嘹亮号角,昆山生态环境局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时俱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持续加快产业体系绿色化,把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县域示范。
作者:苏州市昆山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 薇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34804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