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笔谈】站稳人民立场,接续写好全面深改新篇章

10月30日 15:5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决定》在民政领域部署了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等改革任务,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政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改革”二字重千钧,全市民政系统将凝聚一股守正创新的定力、敢打硬仗的魄力、久久为功的毅力,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把握大势、服务大局,接续写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


起笔有神,以解放思想为墨,写出稳守“基本盘”的定力。


《决定》犹如新时代的改革“宝典”,为民政系统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民政工作主责主业更加明晰,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一是拓展服务对象。我们将推动社会救助对象进一步从低保与特困户向更多低收入家庭扩展;养老服务进一步从困难、孤寡等老年群体向更多有需要的老年群体扩展;儿童福利进一步从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病重残儿童、困难家庭儿童等本地户籍民政生活保障对象向存在突出困境的其他重点儿童、流动儿童扩展。二是拓宽资源配置。我们将逐步探索,从以依靠公共资源为主,发展到主动开拓社会资源、撬动市场资源,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借助市场力量等,增加养老育幼及其他社会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三是拓实高效治理。我们将转变治理模式,从政策性文件主导,步入法治化引导;从宏观视域下的“刚性”管理向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共商共享“柔性”治理转化;从传统方法向“数字化”转变。


运笔有力,以上下求索为墨,写出敢啃“硬骨头”的魄力。


当前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民政系统也是一样。接下来,我们将坚持破立并举。一是盘活基础存量。持续围绕“服务提升新质生产力”主题,构建“一产业一集群一协会”格局,推动“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二是撬动惠民增量。一方面引导社会组织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弱势群体倾斜;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社区慈善,促进“人人公益、指尖公益”成为潮流,不断做大慈善捐赠规模。三是挖掘资源潜量。深度挖掘“银发经济”“甜蜜经济”富矿,统筹优化老年助餐、老年教育服务供给。不断擦亮“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未成年人保护”等弱势群体服务经验样板,稳步推进婚姻登记与殡葬事业移风易俗改革,不断扩大民政显示度、影响力。


收笔有声,以挺膺向前为墨,写出扛起“新使命”的毅力。


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与上级民政部门部署要求,不断推进“人本民政”“质量民政”“融合民政”“法治民政”“数字民政”“平安民政”的“六大民政”品牌建设,在推进民政领域改革的“六项重点任务”上发力见效,确保笔落之处,掷地有声。一是要坚决答好“民生保障”首要课题。积极贯彻《昆山市强化民生保障行动方案》,牵头全市近30家部门开展六大行动,齐力推动全市在强化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做示范。二是要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护童成长”两大体系。加快推动阳澄湖康养院建设与适老化家庭改造;不断织密日照中心、村(社区)老年教学点等养老服务网络。扎实开展“点亮希望”困境儿童关爱、学校社工项目和“鹿润心蕾”心理支援项目,形成科学化、常态化联动机制。三是要进阶绘美“社会组织”“移风易俗”“地名文化”三张名片。抓好“第八届公益创投”“微公益大赛”“民生微实事”等小微公益项目,引导社会组织解民忧、暖民心。提档升级公墓智慧管理系统,探索清明祭扫“大客流”场景下的实践应用。积极创建第二批苏州市地名文化遗产示范街区,全面推动各类地名文化资源和乡村特色地名信息入库上图。


作者: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 晗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31286